山科学子三下乡:叩击方言文化 回响历史声音
发布时间:2024-08-25 阅读:
山东话,是山东人独有的文化遗产。为“发扬地域文化,感悟历史底蕴”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方言回声团”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8日至8月14日赴山东省青岛市、聊城市、淄博市调研学习,并与群众采访交流学习,进行方言模仿探究其中地方特色与历史渊源,跟随群众深入感受青岛、聊城、淄博等山东方言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与历史内涵。
在今天说普通话的时代,保持方言的纯洁性显得更为重要。山东方言自鲁西到胶东是慢慢过渡的,山东人的发音习惯以郯城县、临沂市、蒙阴县、沂源、莱芜向北,以东的所有地区(包括东部临沂,整个潍坊市、日照市、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的各县市)在发“r”这个音时,均为“y”,例如:“人,日头,热”发音为“银,易头,耶”。以西,特别是鲁西南地区(枣庄市、济宁市、菏泽市、聊城市、泰安市、临沂市的费县、平邑县)“shu”音发为“f”,例如“水”、“睡觉”、“说话”、“树”等发音为“非”、“费觉”、“佛话”、“富”。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但是淄博市的博山、东营市的广饶,潍坊市的寿光,青州,临朐北部,济南市的章丘有个特例,“人”“热”等发音为“len”“le”。这在山东省是最为奇特的。
我们以上述划分的三部分地区的典型城市进行实地调研。以青岛市、聊城市、淄博市为代表探索地方方言中所蕴含的独特历史魅力与文化底蕴。
首站,实践团来到了郯城县、临沂市、蒙阴县、沂源、莱芜向北,以东地区的青岛。“小嫚儿、小扫儿、马蛋子、安阳来、胡黍地、海蛎子、忌讳”等一众方言词语既有趣又生动。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宝库,让人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趣味。青岛方言墙是展示青岛方言文化的一种有趣且富有创意的方式。它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了青岛地区独特的方言词汇,让人们对方言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
青岛方言具有独特的魅力。例如,“恁可真稀罕银”“安阳来”“哈啤酒”“古力”等词汇,充满了地域特色,让人印象深刻。青岛方言又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它承载着青岛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反映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传统。像“大嫚”“榻榻米”等外来词的融入,也体现了青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中西融合。
在实地实践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青岛方言能促进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当外地人学习和使用青岛方言时,不仅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还能增进与青岛人的亲近感,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青岛方言墙让人们对青岛方言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深入了解青岛方言后,会更加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文化价值以及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青岛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青岛人的记忆和情感。在与当地人的热情交谈中,让我心生温暖。在他们的口中我了解到青岛市的方言特色与相关渊源,说到开怀时几位老人笑逐颜开,我也跟着他们笑了起来。
下一站,前往我们期盼已久的古城聊城。聊城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中石济片聊泰小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着北方话的共性,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了解到《水浒传》的场景与其中方言的使用令我们发现了山东方言的意外之喜。在与聊城当地人的交谈中体会在聊城方言的特色与乐趣。例如“昨天”称为“夜个”,“晚上”称为“哄上”等。在词汇方面,聊城方言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得劲”表示舒服,“格拉拜”表示膝盖等。在语法方面,聊城方言的语序和表达方式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例如“你吃饭了吗”在聊城方言中会说成“你吃么饭”。
另外,我们也欣赏了聊城的冠县蛤蟆嗡戏。冠县蛤蟆嗡戏是流行于山东冠县桑阿镇、贾镇、梁堂一带的民间小戏,其唱腔宛转悠扬,优美动听;唱词使用大量本地方言,朴实诙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典型的地方色彩。听村里老人说,它起源于河北武安的落子剧,于1890年前后传入山东冠县,并吸纳融合鲁西流行的梆子、四平调、四根弦等地方戏的部分声腔和当地方言,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剧种。2009年,冠县蛤蟆嗡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聊城市方言和冠县蛤蟆翁戏都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它们通过生动形象的词汇、富有韵律的语调,展现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这些方言和戏曲可以成为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欣赏和学习,可以促进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最后,我们到达了淄博博山。在淄博博山的实地调研中,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语言的宝藏,博山方言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称之为地域文化的独特声音。
博山方言的音韵丰富多样,声调的起伏和音节的组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那些婉转的发音,或高昂或低沉,仿佛是山间溪流的潺潺流淌,又似林中鸟儿的清脆啼鸣,充满了自然的灵动之美。丰富的词汇更是博山方言的一大特色。许多词语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记忆。比如“咋呼”“得劲”等,简单而直接,却生动地描绘出了人们的情绪和状态。这些词汇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地域文化的鲜活符号,反映了博山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博山方言所蕴含的浓厚人情味。一句句亲切的问候,一个个温暖的笑容,都伴随着方言的独特表达,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情感传递的桥梁,承载着博山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淳朴善良。博山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瑰宝,是历史传承的见证。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让这一独特的语言继续传承下去,让它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山东方言不仅在传承山东历史文化和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早在西汉杨雄的《方言》中就有收录相关内容。例如,《水浒传》《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等作品中运用了山东方言词语,蒲松龄的《日用俗字》、孔尚任的戏剧《桃花扇》等也是反映山东方言的材料。这些作品使得山东方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成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依据。某些特殊的山东方言词语成为研究某些社会现象的“活化石”。例如,“坐红椅子”形象地描述了考试排名最后者的尴尬;“识字班”这一称谓记载了解放初期广泛的扫盲运动;博山方言里称汉奸为“三本”,则表达了对汉奸的痛恨,颇具蒲松龄“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笔法。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感受到山东方言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与历史内涵,同时对方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方言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年轻一代对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一些传统的词汇和发音正在慢慢消逝。山东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山东地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赓续历史文脉”是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因此,对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和让历史文脉的滔滔江水奔腾不息,我们青年一代都肩负巨任,在所不辞。
(通讯员 王宇轩 徐锦)
作者:王宇轩 徐锦 来源: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240824/d968dfd70e68203f29fa
社会实践推荐
- 携手同行,筑梦启航
- 为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基层,扎根热土,7月29日郑州大学“爱心同行,多彩一夏”教育关爱实践团在淅川县正式启动“多彩假期,‘艺’路‘
-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