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明,2025年1月,山东大学(威海)沂梦童行宣讲队深入乡村,开展“讲好乡村文化故事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专题宣讲活动。团队前往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探索历史文化典故中的思想理念,铺展开坚定村民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画卷。
联系文化阵地,面向乡村儿童
在前期准备中,沂梦童行宣讲队联系到三台县图书馆,了解到其正在与三台县心连心志愿者协会进行合作,开展“梓享悦读·爱汇新春”寒假关爱留守儿童辅导活动。深入交流后,图书馆与协会同意接收团队,欢迎团队为乡村儿童开展乡村文化宣讲活动,并提供相关调研与访谈资源。
(图为团队成员与三台县心连心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在一起。廖如意 供图)
开展非遗教学,融创绘本新风
沂梦童行宣讲队收集三台县当地的非遗项目、传统习俗、历史故事等文化资料,最终决定围绕当地非遗“三台扎染”进行课程设计,包括理论宣讲和手工实践两部分,并于1月31号在三台县文化建设中心——“三台县图书馆”进行专题宣讲。
(图为团队主讲人在进行课堂展示。廖如意 供图)
31号上午,团队主讲人廖如意为孩子们讲解非遗扎染的理论部分。宣讲从团队初心出发,过渡到中国43项世界性非遗,接着引入三台扎染,为孩子们讲解非遗扎染的历史、制作、特色。之后,主讲人寓教于乐,穿插“快问快答”环节,并将非遗扎染与绘本故事相结合,带领孩子们感受非遗扎染的乐趣。最后,理论讲解部分以纸巾扎染教学作为结尾,为孩子们下午的手工实践做好知识储备。
(图为主讲人与留守儿童进行课堂互动。廖如意 供图)
31号下午,团队带领孩子们体验纸巾扎染,将上午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手工实践。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调动感官,积极动手,织就扎染的浓墨重彩。水彩笔与纸巾相结合的魅力,在这堂课上体现到了极致。
(图为图书馆留守儿童在展示扎染作品。廖如意 供图)
调研非遗传承,助力文化自信
宣讲结束后,团队对三台县图书馆馆长胡昌乐和三台县心连心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刘世伟进行了采访,具体涵盖了文化阵地建设、非遗保护传承与未来规划需求三个部分。
在采访图书馆馆长胡昌乐的过程中,团队了解到:图书馆关于乡村文化、地方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书籍、文献、档案的收藏情况十分完善,并运用数字化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促进乡村文化的保存、教育与传播。在文化建设与非遗保护方面,图书馆近年来努力寻求将非遗事业转化为非遗产业的机会,并多次走入社区、企业、景区、学校,联合开展线下三台非遗讲解活动与线上的微信公众号非遗专辑推广活动,有力地增强了三台县人民的文化自信、促进了非遗传承与保护。最后,馆长也阐述了目前非遗传承面临的资金不足与人员老化的问题,并表明图书馆将与时俱进,在丰富自身书籍馆藏的基础上,更多地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为真正提升乡村文化生活、丰富群众精神世界作出贡献。
(图为团队成员在访谈三台县图书馆馆长。廖如意 供图)
在采访三台县心连心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刘世伟的过程中,团队了解到:协会紧跟国家政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始终坚守“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初心使命。在乡村文化建设与非遗传承保护方面,协会举办体现关爱留守妇女主题的“农民丰收节”,并在寒暑假安排时间组织留守儿童到三台县的非遗基地、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和学习,努力实现非遗产品自身的价值变现。未来,协会希望能将文化建设、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农村妇女有效组织起来,让他们参与、融入到、乡村文化建设和非遗活动中去,同时将寒暑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不断延续下去。
(图为团队成员在访谈三台县心连心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廖如意 供图)
在此次乡村非遗文化的专题宣讲活动中,山东大学(威海)沂梦童行宣讲队通过创新形式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乡村儿童的文化自信,同时深入了解了乡村文化建设现状,为乡村文化振兴挖掘新的赋能思路。
(通讯员 廖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