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传承非遗文化,共筑挑花未来——安徽财经大学“皖美‘守艺人’”队赴安庆望江县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2-02     阅读:
为肩负新时代文化传承使命,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安徽财经大学“皖美‘守艺人’”实践团于1月15日-1月16日深入安徽省望江县开展望江挑花专题调研活动。安庆市望江县地处长江中下游,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滨江县城,以传统非遗技艺望江挑花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实践团通过走访望江挑花发源地及传承基地,探寻传统挑花技艺的历史脉络,挖掘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溯源传统技艺,探访望马楼村
1月15日,实践团队来到望江县望马楼村,这是望江挑花的发源地,素有“挑花之乡”的美誉。村庄依山傍水,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摆放着精致的挑花作品,浓郁的传统手工艺氛围扑面而来。在村里挑花艺人的工作坊内,团队成员观看了从选材、图案设计到挑花针法的一整套工艺流程,了解到这项技艺的核心在于“一针一线间的匠心与耐心”。
传承人向团队介绍了挑花的起源及其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望江挑花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独特风格,不仅是一项民间工艺,更承载了家族的祈福愿望。每一个挑花图案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比如‘花开富贵’象征繁荣昌盛,‘喜鹊登梅’代表喜庆吉祥。”传承人还强调,传统挑花技艺全部手工完成,工序繁复且耗时漫长,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精雕细琢。其中作品主要是以青白二色为主,寓意“一清二白,清清白白做人”,其中针法中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最初起针的地方完成整幅作品的绘绣,意寓“有始有终,不忘初心”。
实践团队还尝试亲手操作挑花工艺,在传承人的指导下,用针线勾勒简单的花纹。成员们纷纷感慨:“看似简单的一针一线,实际需要极高的专注和技巧,真正体现了匠人精神。”在体验中,团队深刻感受到望江挑花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更是先辈们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与生活智慧的结晶。图1:实践团成员在望马楼村体验挑花技艺  
 传承与创新并举,走进皖江学校传承基地
1月16日,实践团来到了皖江学校望江挑花传承基地。与望马楼村侧重传统技艺展示不同,这里更注重挑花技艺的创新与现代化应用。在传承基地,团队成员参观了丰富多样的挑花作品,从经典的挑花桌布、服饰到充满创意的文创产品如挑花书签、抱枕和布艺装饰品,充分感受到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的现代活力。  
团队成员还与正在接受培训的学员进行了交流,了解到基地还定期组织挑花技艺课程,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返乡创业者参与。培训课程不仅教授传统工艺,还鼓励学员开发个性化设计,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探索。一位学员表示:“在这里学习挑花,不仅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这门技艺的广阔发展空间。”
实践团队被这种“传承+创新”的模式深深触动,望江挑花能够通过创意设计和市场化推广找到新的发展路径,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价值,这不仅有助于非遗保护,更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思路。团队成员纷纷表示:“皖江学校的传承模式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结合的巨大潜力。” 
图2:实践团成员参观皖江学校传承基地的挑花作品  
 实践团成员感言
“望江挑花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载体。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是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的责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望江挑花,让非遗文化继续绽放光彩。”图3:团队成员合影留恋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望江挑花的文化价值与传承现状。从望马楼村的传统技艺到皖江学校的创新实践,望江挑花的传承之路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团将整理调研成果,通过撰写报告、传播视频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推动望江挑花的传播与保护。同时,团队也计划与地方文化部门合作,探索挑花技艺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大的生机。  
在文化历史发展的血脉中不断开拓前进,创造性转化望江挑花的发展方式和创新转化望江挑花的表达方式是吾辈新时代文化发展所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望江挑花,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新时代中熠熠生辉。
 
作者:吴文馨    来源:安徽财经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探寻非遗瑰宝,弘扬中医文化——福州大学实践队调研片仔癀品牌文化
  • 传承非遗文化,共筑挑花未来——安徽财经大学“皖美‘守艺人’”队赴安庆望江县开展社
  • 温情满溢,传递家乡风味
  • 探寻非遗传承故事,共绘乡村振兴篇章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