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学四行历史,筑国家安全 ——四行仓库纪念馆线下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2-02     阅读:
      2025年1月23日,“同心筑梦”国家安全宣讲团队员陈洋前往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纪念馆开展线下实践。通过参观纪念馆,学习淞沪抗战与四行仓库保卫战历史,挖掘历史记忆,树立国家安全信念。

亲临历史现场,重返淞沪抗战
      1937年8月13日,上海爆发了八一三淞沪会战,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会战。四行仓库纪念馆的设立,主要是为了纪念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1营420余名官兵在中校团附谢晋元的率领下,于1937年10月26日深夜进入四行仓库坚守,激战四昼夜,打退日军十余次疯狂进攻。
      纪念馆于四行仓库原址重修,抬头仰望纪念馆的外墙,仍残留着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日军袭击仓库而留下的累累弹坑。黢黑的弹坑是“八百壮士”们英勇抵抗的象征,也是日军侵略行为的罪证,这堵充满岁月年代感的墙面立马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想,这些弹坑的存在便是提醒着我们:不要忘却这段历史,不要忘记国家安全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坚守四行仓库,顽强抗击日寇 
      在纪念馆参观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反复在我脑海中萦绕:面对武器精良的日本侵略者,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战士们在这座仓库中坚持战斗?
      身后的国土与亲眷,子孙与后代,是支撑“八百壮士”们浴血奋战的理由。524团1营团附谢晋元在得知带队前往淞沪战场后,曾寄给其妻子一封信:“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守护国家安全,保障的不是一个、两个家庭,而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是子孙后代依然能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权利。
      即便是在这座小小的仓库,即便在后方没有友军增援的情况下,只要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便不能做出一丝一毫的退让。四行仓库的壮士们整整坚守了四个日夜,打退日军的十余次进攻。
      展览中,有一幅场景使我难以忘怀:将士们围作一堂,而正中正是一位拿着毛笔写信的人,有的士兵在挠头,有的士兵在沉思,每位士兵都渴望留下自己最后的声音。这是524团1营的士兵们写遗书的情景,这些遗书也被陈列于展馆之中,每一封都情真意切却丝毫无悔,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誓要与侵略者抗争到底。
      将士们英勇的事迹感动了周边的居民、商贩,大家纷纷献上水果、粮食等物资,上海商会赶制了一幅国旗,由一位十多岁的女童子军杨慧敏悄悄送入仓库。我想这番场景是对于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最好的注脚,整个上海都为这些壮士的举动所动容,中华民族最坚定的血脉,是无法被打倒的钢铁长城。
      日本侵略者曾妄言要“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在军民一心众志成城的抵抗下,淞沪会战整整持续了三个多月,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计划。在抗日战争的战斗中,每一位民族英雄的浴血奋斗,每一个不甘愿做奴隶的中国人都在进行抵抗。也正因此,先辈们得以将日寇赶出中国大地。
      四行仓库保卫战不仅使得日本侵略者意识到中国人的顽强,也让整个世界为中华民族的抗日决心。租界中的记者们,通过一幅幅照片向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军队抵抗侵略的决心与毅力,让世界认识到中华人民抵抗侵略者的决心与勇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和平年代,我们除了要铭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还能够做些什么。当今世界,国家安全不再是可以看见的烽火刀枪,而是更加隐蔽的种种安全隐患。不经意间发布的图片照片,未经过仔细甄别的新闻消息,都有可能泄露重要的情报。
      走出纪念馆,一只水鸟从江面徐徐飞过,留下阵阵涟漪,行走在苏州河边的我,感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不由地陷入沉思。百年前先烈们的奋斗铸就了我们如今平静和谐的生活。而今我们即将接过接力棒,唯有努力奋斗,方能延续先烈们的精神,奋进在伟大的新时代。
 
作者:陈洋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社会实践感悟: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振兴新篇章
  • 探寻非遗瑰宝,弘扬中医文化——福州大学实践队调研片仔癀品牌文化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