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技艺的根脉——走进望马楼村望江挑花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望马楼村,挑花技艺一直代代相传,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望马楼村位于望江县的乡村腹地,是望江挑花的发源地,也是这项传统技艺的见证者和传承者。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我们一行来到这里,走访了当地的挑花艺人工作坊,亲身感受这项技艺的魅力。
在当地传承人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望江挑花的制作过程。望江挑花的工艺包含了选材、设计、挑花针法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精湛的技艺。挑花图案的内容多以自然景物、吉祥纹样为主题,色调通常以青白为主,寓意清新和纯洁。每一件挑花作品,都是匠人用一针一线编织出的艺术,承载着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当我亲手尝试在布料上挑花时,虽然只是简单的几针,却深刻感受到这门技艺的复杂与精细。每一针的挑起、每一线的穿插,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入微的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挑花的基本方法,更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背后的匠人精神和文化积淀。通过这次体验,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也更加理解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化创新,焕发新生——皖江学校的挑战与突破通过对望江挑花传统技艺的深入了解,我也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保留,更多的是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创新。在皖江学校的望江挑花传承基地,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这里,挑花不仅仅是单纯的手工艺术,更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基地不仅展示了传统的挑花作品,还推出了具有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如挑花书签、抱枕、装饰品等,这些产品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赋予了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
在皖江学校的传承基地,我看到很多年轻人和返乡创业者在这里学习挑花技艺,并通过创新设计使其融入现代生活。他们不仅在传统图案上进行创新,还在色彩搭配、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例如,一些学员将挑花与现代家居装饰结合,设计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家居风格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地方市场上广受欢迎,还远销外地。
基地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挑花与市场需求结合的成功经验,并表示,只有通过创新设计,才能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的活力。“我们不仅要传承挑花技艺,更要通过创意让它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一文化。”这句话让我深感触动。传承与创新并行,才是非遗文化走向未来的正确道路。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力量——非遗助力乡村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作为“非遗文化”的一部分,望江挑花不仅是一项传统手工艺,它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皖江学校和望马楼村的调研,我深刻领悟到非遗文化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望江挑花传承基地,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的支持,推动了挑花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这些文化产品不仅打破了传统手工艺的局限,还吸引了外地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基地还开设了挑花技艺培训课程,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和返乡创业者参与,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可见望江挑花的传承和创新为地方带来了经济效益。传统的挑花技艺不仅仅局限于展览展示,更多的是通过培训和创业扶持,帮助村民将挑花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和商业市场。通过参与挑花产业的相关活动,农民不仅可以学习到传统文化,还能通过手工艺品销售和文创产品的制作获得收入。这种方式有效地实现了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并为农民提供了可持续的增收途径。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深感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责任。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希望能够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探索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只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乡村的振兴。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不仅学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看到了文化创新对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动作用,我将继续在实践中深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