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改革全面深化,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等政策深刻影响着考生的择校逻辑。南北地域差异在文化传统、教育资源、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使得两地考生的择校倾向呈现显著异同。
以山东与江苏两个典型的南北方高考大省为例,两地新高考改革均遵循国家政策导向,但在模式与实施细节上存在差异:山东采用“3+3”模式(语数外+任选3科);江苏则实行“3+1+2”模式(语数外+物理/历史必选1科+其他4科选2科),两地差异反映了教育资源分布与地域发展特点对新高考落地方向的影响。但两省均旨在打破文理分科,推动综合素质评价与多元录取。
2025年寒假期间东北大学招生实践团于江苏、山东两地的多所高校进行招生宣讲,走进校园,对话同学,同时进行高考生择校意向调研,在采集了近300份样本材料后结合具体案例与南北方高校动态,探讨了新高考背景下南北方考生的择校特点。
一、择校倾向的地域差异分析
1. 本地高校偏好与跨省流动
北方考生受传统观念影响,更倾向于选择省内或邻近省份高校。以东北大学为例,其在辽宁、山东等北方省份的招生比例显著高于南方。而南方考生,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学生,因经济活跃、信息通达,更愿跨省报考综合性大学或特色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
2.选科模式与专业偏好
山东采用“3+3”模式,学生选科自由度较高,更倾向于跨省报考东北大学等北方工科强校,对传统工科(如自动化、机械工程)兴趣显著。相较于江苏采用“3+1+2”模式,物理/历史必选,学生更偏好本地或长三角高校(如上海交大、浙大),对新工科(如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兴趣更高,反映其对接区域经济转型的需求,但对东北气候和距离存在较大顾虑(43.59%担忧)。

图1 南(右)北(左)方考生在择校时最担心的因素。
3. 获取信息渠道与宣传
在北方地区依赖于传统渠道(招生简章、宣讲会),对东北大学认知度较高,但对国际交流项目了解不足。而在南方地区青睐短视频平台(如B站、抖音),但东北大学在江苏宣传力度较弱,导致深度认知不足,尤其对文科专业和奖学金政策了解有限。
二、南北方高校间的差异
北方高校强调“稳定性与帮扶体系”,如东北大学通过“绿色通道”“十个一工程”等举措践行国家补助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此类政策契合北方部分省份经济相对滞后的现实,吸引注重保障的考生。南方高校则突出“国际化与创新培养”,如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更注重国际化课程、产学研合作项目,并通过高额奖学金吸引优质生源。其招生宣讲常强调“创新创业平台”“全球交换计划”,迎合南方考生对开放视野的追求。

图2 实践团成员在南方学校展示自动化专业的研究项目。

图3 宣讲团在北方学校讲解东北大学以及国家补助政策。
三、招生策略建议
如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北方重工科实力与就业保障,南方偏新兴学科与国际视野;而两地共性都在于关注专业实力(78.2%)、就业前景(71.8%)及学校排名,地域文化与经济导向塑造差异。所以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对各高校招生团队提出如下建议:
1. 针对北方学生考生
强化传统渠道是基础,优化招生简章内容,突出工科优势(如自动化、机械工程)和就业案例。发挥有力的校友网络,同时还要消除信息盲点,通过宣讲会重点介绍国际交流项目和产学研合作资源与强调人文关怀。
2. 针对南方学生
拓展新媒体宣传,可以以制作短视频入手(如“校园生活Vlog”“实验室探访”),在抖音、B站定向投放,吸引择校学生群体。偏北方高校尝试打破地域偏见,展示冬季供暖设施、南方籍学生生活实录,举办“南方招生说明会”并邀请家长参与。同时突出新兴学科,加强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宣传,对接南方产业转型需求。
四、总结
山东与江苏学生受新高考模式、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影响,择校逻辑呈现“务实”与“求新”的分野。高校需因地制宜:北方院校应巩固工科优势,消除信息盲区;南方院校需借力新媒体,打破地域壁垒。唯有精准匹配需求,方能实现优质生源的双向吸引。

图4 宣讲团与同学们留影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