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底的初夏时节,铜鼓县阳光益智康复中心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纯真的笑声。南昌大学“鼓韵新声”红色走读社会实践队的大学生们,他们以满腔的热忱和无限的耐心,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与一群特殊的孩子们共同创造了一个洋溢着关怀和音乐的美好日子。这些大学生们不仅带来了知识和技能,更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他们通过各种互动游戏和音乐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同龄人的友谊,让康复中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在这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大学生们与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绘画,每一个活动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每一个瞬间都记录下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康复中心的空气中弥漫着希望和梦想,仿佛每一个孩子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星,点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康复中心的操场上,这里便化作了一片充满欢声笑语的海洋。一群充满活力的大学生们,他们暂时放下了书本,摇身一变,成为了孩子们的引导者和朋友,带领着这些孩子们伸展着他们稚嫩的肢体,进行着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晨间律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们参与了“老鹰捉小鸡”和“丢手绢”等传统游戏,他们的奔跑、躲闪与追逐,不仅打破了彼此之间的隔阂,更让一位多动症的孩子在志愿者的耐心陪伴下,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之中。他的脸上洋溢着专注而兴奋的光芒,仿佛在用他的笑容告诉整个世界,他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这些游戏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欢笑,也成为了他们社交技能和身体协调性发展的催化剂。康复中心的这个角落,因为这些充满爱心的志愿者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而变得格外温馨和充满活力。
随着午后的时光缓缓流逝,康复中心的音乐教室里开始回荡起悠扬而和谐的合唱声。在这个特别的空间里,旋律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组合,它变成了所有人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当那首动听的《万疆》的歌声渐渐响起,一位视障女孩,在志愿者温柔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摸索着,最终握住了身边那位充满爱心的志愿者的手。她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摇摆着身体,无声的信任和温暖在歌声中悄然传递,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音乐那神奇的力量,以及人间最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交流超越了语言的界限,它让每个人的心灵都得到了触动,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与美好。在这个充满爱的环境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更是一种治愈的力量,能够抚慰人心,激发希望,让每个人都能在旋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的温暖。

图为阳光康复中心的孩子与实践队队员合唱毛昊宇摄
在深入交流环节,康复中心的老师徐红玲向实践队员们详细地介绍道:“康复不仅仅是对技能的训练,它更是一种心灵的重建过程。”她强调,作为江西省内首家非盈利性公益康复机构,铜鼓县阳光益智康复中心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经发展出一套成熟的“铜鼓模式”,这套模式融合了评估、运动、感知、言语、生活自理以及社交训练等多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省级助残的典范。在机构内部,有7名骨干教师和一个专业的团队,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挖掘儿童的潜能,为2至16岁的残障儿童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他们能够顺利地回归社会。墙上挂着的“江西省助残先进集体”、“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证书,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机构十年来坚守的分量和取得的成就。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康复老师徐红玲毛昊宇摄
当实践队员们询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持续不断地努力时,徐红玲转头望向那些正在嬉戏玩耍的孩子们,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温柔和坚定。她回答说:“看到这些孩子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像是一个奇迹。我们康复教育的老师们之所以坚守在这里,正是因为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这些被称为‘慢飞天使’的孩子们最终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他们平等融入社会的梦想。”她的话语中透露出特教工作者们所特有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在一块儿做操毛昊宇摄
当夕阳的余晖温柔地为康复中心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实践队的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动,缓缓离开了阳光康复中心。孩子们那依依不舍的挥手,定格了这个夏日最温馨、最动人的画面。今日,在这里播下的理解与善意的种子,已经在特殊儿童的心中深深扎根,萌发出了希望的嫩芽。阳光不仅洒在康复中心的牌匾上,更因为实践队成员们每一次紧握的小手、每一次耐心的引导和陪伴,真正地照进了孩子们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世界,温暖了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