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守初心,青春接力传非遗
——“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赴广德新杭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领悟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地方非遗文化价值,助力乡村文化振兴,2025年7月3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走进广德市新杭镇百家庙村,以“赓续文脉守初心,青春接力传非遗”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探寻徽砖技艺、对话传承者、共话发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7月3日上午,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走进广德市新杭镇百家庙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探古砖承千载韵,走进馆藏寻匠心
上午9:30,志愿服务队成员们首先参观了皖南徽砖博物馆。馆内陈列的一块块徽砖和石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队员们仔细观摩,不时驻足交流,感受着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随后,非遗传承人黄师傅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窑炉的构造、徽砖的烧制流程等知识,从选料、制坯到烧制的每一个环节,黄师傅都讲解得清晰透彻,让队员们对徽砖制作技艺有了更直观、深入的认识。
展厅中百子图石画局部
薪火相传话非遗,匠人初心映岁月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对黄师傅进行了采访。
黄师傅在采访过程中侃侃而谈
当被问及何时开始接触徽砖以及传承契机时,黄师傅回忆道,自己高中毕业后在师傅的带领下开始接触非遗烧砖,后面又了解到砖画,就想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意识到不能断了这项非遗文化后,黄师傅便下定决心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徽砖文化。
谈到百家庙村徽砖的独特之处,黄师傅自豪地说,这里的徽砖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有具体的历史记载,距今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了,这是其不可代替的独特之处。其图案雕刻也极具地方特色,蕴含着当地的民俗文化。
提及传承过程中的困难,黄师傅坦言,这里的徽砖曾因为没有资金的投入完全不能继续运营,很心酸。好在黄师傅一直坚持,后面又有了政府的支持和投资,徽砖才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对于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参与非遗传承,黄师傅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办展览等方式,让年轻人近距离接触徽砖文化;还可以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徽砖相关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
采访结束后,志愿服务队成员与黄师傅合影留念,定格下这一珍贵的瞬间。
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队员与黄师傅留影纪念
文旅融合绘新景,乡村振兴育新人
最后,队员们来到百家庙村村委会,对张书记进行了采访。
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队员对张书记进行采访
关于村里在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具体措施,张书记介绍,村里建立了非遗文化保护档案,对黄师傅等非遗传承人的技艺进行系统记录;同时,定期组织非遗展示活动,为传承人们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在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上,张书记表示,村里已规划百家庙村的道路"白改黑",以及完善道路的绿化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张书记说:"这是非遗文化结合旅游发展所需要的门面,交通便利了,旅游才能发展。"
对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张书记提到,村里计划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年轻人向黄师傅等传承人学习;还将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非遗兴趣班,从青少年中培养潜在的传承人。
在非遗文化宣传推广方面,张书记认为,除了线下设立宣传牌,还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拍摄徽砖制作过程、讲述非遗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百家庙村的非遗文化。
非遗传承注新力,乡村振兴发新机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亲身体验了徽砖技艺的精湛与非遗文化的厚重,更搭建起了青春力量与非遗传承的桥梁。从与黄师傅的对话中,队员们看到了匠人坚守的初心;从张书记的规划里,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未来,志愿服务队将持续关注新杭镇非遗发展,通过更多元的方式助力徽砖文化传播,让千年文脉在青春接力中焕发新的生机,为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贡献更多青年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