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八婺大地绵延不绝的文化脉络中,金华汤溪镇的城隍庙与传统美食是探寻当地传统文化的入口,镌刻着岁月沉淀的烟火记忆与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情。当城隍庙斑驳的飞檐仍在诉说往昔繁华,当灶火蒸腾的特色美食与现代生活的节奏在街巷间和谐共鸣,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兴双溪——幸双溪”实践服务团满怀着对乡土文化的深切眷恋与推动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从当地美食和古建筑着手开启了一场的调研之旅。实践团首日走进汤溪城隍庙古建群落,在雕梁画栋中触摸历史的温度,穿梭于街头巷尾的食肆摊点,在氤氲香气里挖掘美食赋能文旅的创新之道,为传统美食与历史建筑的传承发展探寻新方向。
启程:步履生香,寻汤溪古建与烟火之味当朝霞晕染汤溪的天际,将古老的街巷与飞檐勾勒出金边,浙江财经大学“兴双溪——幸双溪”实践团朝着城隍庙与美食市集进发。他们的行囊里,不仅装着记录的纸笔、拍摄的设备,更盛满了挖掘汤溪文化宝藏的热忱与期待。一路上,欢声笑语间皆是对城隍庙精美木雕的憧憬,眉眼流转中尽是对酥香汤溪肉饼、软糯汤圆的向往。他们化身为文化的寻踪者,用镜头定格古建筑的斑驳岁月,以味蕾探寻美食背后的匠心故事,立志成为汤溪传统魅力的传递者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开拓者。
揭秘汤溪:扣响古建之门,穿梭百年时光(一)汤溪城隍庙:打开时光的雕花门扉6月29日午后,实践团驻足于汤溪城隍庙朱红门前。跨过斑驳的门槛,三重进深的院落次第铺展,歇山顶飞檐如振翅玄鸟,斗拱间的彩绘虽历经风雨,仍可见“八仙过海”“麒麟献瑞”的灵动笔触。团队成员俯身细察月台须弥座的浮雕,刀工遒劲的狮子滚绣球、鲤鱼跃龙门图案,将古人对祥瑞的祈愿凝固于砖石之上。同时相关成员对照城隍庙测绘图纸,研究榫卯结构如何支撑起巍峨殿堂,庙内悬挂的泛黄的庙会老照片与祭祀器物,勾勒出往昔万人空巷的热闹场景。轻抚廊柱上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纹理,触摸照壁上残留的鎏金痕迹,他们仿佛听见百年前晨钟暮鼓的回响,看见香客如织的盛景,在一砖一瓦间解码汤溪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腾。
4
(二)汤溪美食文化传承坊:解码舌尖上的千年匠心6月29日,实践团走进汤溪美食文化传承坊,通过一段纪实影像,回溯汤溪传统美食从农家灶台走向文化名片的蜕变之路。非遗传承人亲自示范,将梅干菜与五花肉的黄金配比、汤圆糯米粉的揉制火候等“独家秘方”倾囊相授,揭开酥饼酥脆、汤圆软糯背后的技艺密码。工坊内,传统石磨、木质揉面台与现代真空包装设备相映成趣,游客既能体验手工揉制酥饼皮的乐趣,也能通过透明化生产线见证美食的标准化生产。美食文化馆中,以汤溪美食为主题的创意餐具、插画明信片琳琅满目;沉浸式味觉实验室里,酥饼造型的香薰、梅干菜风味的文创糕点,将传统滋味融入生活细节。在这里,古老的烹饪智慧与新潮的文创理念激烈碰撞,让每一口汤溪味道都成为可触摸、可带走的文化记忆。
(三)汤溪“食光小课堂”亲子工坊:巧手制美味,童心传非遗推开汤溪“食光小课堂”亲子工坊的雕花木门,糯米粉的清香与梅干菜的醇厚扑面而来。在这里,传统八仙桌摇身变成美食操作台,非遗传承人化身“美食导师”,手把手带领小朋友们开启汤溪美食的奇妙制作之旅。面团、包馅料、压模具……小朋友们系上迷你围裙,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将软糯的糯米粉搓成汤圆,小心翼翼地裹入黑芝麻馅;把梅干菜与五花肉碎包进酥饼皮,用稚嫩的小手压出可爱的花纹。一旁的家长也被欢声笑语感染,加入制作行列。烤箱中,酥饼逐渐鼓起金黄的“小肚子”,弥漫着诱人香气,锅中圆滚滚的汤圆在沸水里欢快“起舞”。当亲手制作的美食端上餐桌,孩子们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家长们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充满温情与传承的瞬间。

在这里,传统美食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化作一颗颗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而后成员们发挥大学生在组织策划、沟通表达上的优势,热情地参与到小朋友们的“销售摊位”中,化身“临时导购”和“宣传员”,积极向过往游客介绍自己制作的美食,收获满满。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大学生与小学生携手合作的温馨画面成为汤溪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结语本次汤溪之行,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学子们不仅通过实地探访深化了对地方文化价值与文旅融合潜力的认识,更在品尝特色美食中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尤为珍贵的是,与小学生团队的意外相遇和真诚帮扶,生动诠释了“共富有我”的责任担当与代际传承的温暖力量。实践虽短,情谊绵长。同学们纷纷表示,将把这份对乡土的热爱与服务的热情,转化为未来投身乡村振兴、探索共富新路径的不竭动力。汤溪古镇的悠悠古韵与现代活力,正呼唤着更多青年力量的加入,共同绘就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