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童心守护行动,寓教于乐筑防线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育见·綦江”研究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2025年7月7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育见·綦江”社会实践团队满怀热忱走进重庆市綦江区打通镇大石壁社区,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守护安全”主题系列活动。三位主讲老师李雪、刘二润、毛琳依次登场,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体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健康成长的种子。
  游戏探秘:在欢乐中认识身体奥秘
  活动伊始,李雪老师带来了充满活力的《我们的身体》课程。课堂瞬间化身为欢乐的“游戏工坊”:孩子们了解身体各部位,开启自我认知之旅;在“蒙眼触摸猜物”中,用指尖、脸颊等不同部位感知世界;通过“协作吹气球”和“无手传球”的团队挑战,孩子们不仅感受了身体各部位的独特功能,更深刻体会到合作的魅力。李老师巧妙地将游戏体验延伸,引导孩子们科学理解身体部位的差异与成长变化,并通过情景讨论,让孩子们清晰地认识到“身体隐私”的概念及其保护的重要性。游戏化的教学,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感,笑声中传递着重要的自我保护理念。
  
  生命体验:气球里的“重量”感悟生命珍贵
  紧接着,刘二润老师以《我从哪里来?》为题,将课堂引向对生命本源的探索与敬畏。课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环节,是让孩子们用气球模拟“怀孕”。当小小的气球被小心翼翼“怀揣”在身前,孩子们在行走蹲起的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与不便,从而更直观、更深刻地领悟到生命孕育的艰辛与不易。这份独特的体验,自然升华到“爱自己”的主题——刘老师引导孩子们明白,珍爱生命不仅在于爱惜身体,更在于呵护心灵,以及认真学习、提升自我。气球虽轻,承载的却是对生命价值的厚重思考。
  
  画像儿歌:唱响自我保护的清晰边界
  最后,毛琳老师以《认识自己尊重他人》课程,聚焦人际交往中的安全界限。课堂形式同样丰富多样:孩子们通过绘制自画像,发现并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独一无二”;在精心设计的情景模拟中,练习如何根据自身感受勇敢说“不”或果断求助。毛老师特别强调“尊重他人的拒绝权是友谊的基石”。课程尾声,一首原创的身体保护儿歌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我的身体我做主!(拍拍胸脯屈臂)隐私部位要保护!(双手交叉拍肩)”的朗朗旋律,配合简单易记的动作,将“舒适接触就接受,不舒服就大声拒绝”的核心原则,深深烙印在孩子们心中。画像描绘个性,儿歌强化记忆,让自我保护与尊重他人的边界清晰可循。
  
  专业赋能:为儿童成长撑起保护伞
  “育见·綦江”团队充分发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的专业优势,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巧妙融入课程设计。李雪老师的沉浸式游戏、刘二润老师的体验式模拟、毛琳老师的艺术化表达,将抽象的生理知识、生命教育和安全规则,转化为孩子们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应用的生活技能。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自我尊重、勇敢发声、珍爱生命、友善待人的种子。
  
  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未来发展。西南大学学子用专业知识与青春热忱,在綦江打通镇为孩子们构筑了一片更有安全感、更富生命力的成长晴空。
作者:刘二润    来源: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育见·綦江”社会实践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校地共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新图景 ——河南科技大学“黄河绿韵”社会实践启动仪式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