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下午,由苏州城市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同学组成的“高校网络舆情“蝴蝶效应”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影响机理及引导路径研究”社会实践团队,组队前往苏州大学对马克思主义学院佘明薇老师进行了专题采访。此次采访围绕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思政教育在舆情引导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旨在深入探究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认知动态及有效引导策略,为相关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在采访中,针对网络舆情“蝴蝶效应”对大学生思想认知产生深刻影响的深层次原因,佘老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从价值观冲突和认知弱点两方面进行了辩证剖析。她指出,价值观冲突主要体现在传统主流价值观与多元网络价值观的碰撞,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传统道德观与网络失范价值观的冲突;而认知弱点则源于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存在缺乏批判性思维、易情绪化认知、信息获取碎片化等问题。
接着,团队成员进一步问及高校网络舆情中最易误导学生价值观的信息类型。就此问题,佘老师认为虚假新闻和谣言、极端化与片面化观点、带有强烈情感煽动性的内容以及低俗功利化价值导向信息是主要“元凶”。这些信息往往通过迷惑性、片面性或情绪渲染等方式,误导学生形成错误认知。在面对这些舆论时,思政教师应立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扮演信息解读员,帮助学生辨别信息真伪;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作为价值观引导者,传递正确是非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充当情绪疏导者,缓解学生负面情绪;同时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行为规范者,引导学生遵守网络法规与道德。
最后,在深度解析网络舆情发生机制和解决方法后,佘老师建议构建“舆情监测——分析——教育引导”一体化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引导效果,加强思政教师与网络舆情引导专业人才合作,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和形式。
她认为,当前思政工作应对网络舆情的最大挑战是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也对思政工作响应与应对能力提出高要求。在高校网络治理的舆情引导体系中,思政教育应处于核心引领位置,并与技术监测、管理机制、心理咨询、法律法规教育等深度整合。
此次采访让团队成员们收获颇丰,不仅深入了解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影响机理,还获取了诸多关于思政教育与网络舆情引导融合的宝贵见解。团队将对采访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为后续的实践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2025年7月6日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网络舆情”社会实践团队
通讯人:丁嘉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