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神农架之行:青春解码自然生态课堂

发布时间:2025-07-11     阅读:
  7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的陈翰博、陈童、李安乐、吴浩、齐锵伟、王智健及殷铭一行七人,奔赴神农架开启一日社会实践,以神农顶、神农坛、天生桥三大景区为“自然课堂”,在紧凑行程里解码生态奥秘与文化传承。
  神农顶:速探高山生态密码
  清晨,实践团首站抵达神农顶景区。在海拔3106.2米的凉风垭,护林员张师傅成为“生态导师”,指着高山杜鹃、冷杉向队员们讲解:“这些植物是高山生态的‘原住民’,见证着气候变迁。”陈童、李安乐迅速架起相机,定格金雕翱翔画面;吴浩在笔记本标注植被垂直分布,齐锵伟则用GPS标记秦岭冷杉幼苗位置,王智健辅助记录,陈翰博、殷铭专注聆听,七人分工,在1小时内完成首轮生态数据采集。
  行至神农谷,云雾中,队员们跟着巡护员学习辨别动物足迹。“看,这是斑羚踩的!”巡护员话音刚落,吴浩便记录下足迹位置与周边植被关联。短暂40分钟的徒步观察,让众人明白:高山生态保护,需像“拼图”般精准记录每一环。
  神农坛:快读人文生态基因
  午后,实践团踏入神农坛。在神农氏巨型雕像前,讲解员李阿姨讲述“尝百草”传说,殷铭同步梳理传说草药与现代植物分类,发现金钗石斛等仍在林区生长。“神话是先民生态智慧!”殷铭的分享,让队员们重新审视文化与生态的联结。
  参与祭祀志愿服务时,陈童负责记录游客反馈,听到小朋友称“神农是古代植物学家”,她迅速记下这一传播亮点;王智健操控无人机航拍坛区,从建筑布局解读“天人合一”生态观,30分钟的文化调研,让生态传承有了具象注解。
  天生桥:洞察生态经济平衡
  傍晚,天生桥景区成为实践“最后一站”。在瀑布栈道,队员们采访文创店主林老板,了解到山货变文创的转型:“既赚口碑,又护山林!”林老板的话,让吴浩看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齐锵伟同步检测水质,发现透明度、溶解氧达标,印证“开发不毁生态”;李安乐统计昆虫科普展参与度,捕捉到游客对自然教育的热情。
  看到保洁员用竹篮捞落叶,陈翰博感慨:“连保洁都藏着生态智慧!”短短50分钟,生态旅游的“平衡术”清晰呈现。
  一日行程虽紧凑,却让七人收获满满。从神农顶的生态本底,到神农坛的文化传承,再到天生桥的经济平衡,神农架以“一日课堂”,让青春实践团读懂:生态保护从不是孤立命题,它是自然、人文与发展的共生共荣。陈翰博说:“这一天,我们采撷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答案。”这份浓缩在24小时里的实践故事,正成为校园里传播生态理念的生动教材,期待唤起更多人守护自然的热忱。
  文字| 陈翰博
  图片| 陈童 殷铭 王智健 陈翰博 李安乐 吴浩
作者:陈翰博    来源:绿水青山——华中农业大学赴湖北省宜昌与神农架暑期社会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敬老院红歌传唱,青春践行使命
  • 敬老院红歌传唱,青春践行使命
  • 2025年7月1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敬老院民族生团队一行7人,走进湖北省武汉市悦年华颐养中心,开展社会实
  • 07-11
  • 神农架之行:青春解码自然生态课堂
  • 神农架之行:青春解码自然生态课堂
  • 7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的陈翰博、陈童、李安乐、吴浩、齐锵伟、王智健及殷铭一行七人,奔赴神农架开启一日社会实践,以神农顶、神农坛、
  • 07-11
  • 探蚕桑新貌,筑兴村梦想——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守边固防兴村筑梦” 实践支队蚕桑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