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极培育传承人,鼓励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新时代青年更是主力军,7月11日至7月12日福建师范大学“龙窑薪火实践队”赴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针对“建盏”这一非遗技艺,围绕建盏烧制技艺的“历史断层”与“当代传承重构”两大核心问题,通过田野调查、技艺体验、深度访谈、展馆参访、产业分析等方式,探索建盏文化从断代到复兴的历史脉络,以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探访宋窑遗址,叩问千年光阴
为探究建盏烧制技艺的历史脉络,7月11日下午,龙窑薪火实践队前往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探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建窑遗址”。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古代龙窑、倾听讲解员介绍龙窑历史脉络,了解了古法窑烧的基本过程、建盏传承的历史脉络。
图为讲解员为队员介绍宋窑遗址。许孙海供图
观窑火续新篇,探今艺寻创新
为了深入了解建盏的时代发展状况,在实地考察完宋窑遗址之后,队员们前往现代龙窑烧制基地考察当代建盏烧制工艺的“守”与“创”。队员们现场了解了建盏的烧制过程、成品筛选标准等。当代建盏从业者在传承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善用现代科技手段持续探索、推陈出新,推动当代建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这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篇章。
深叙匠人承志,共话建盏新声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南平市建盏非遗传承人叶镔先生引用蔡襄著《茶录》“茶色白,宜黑盏”为队员讲解建盏兴起的原因,因适配斗茶需求,建盏成当时最佳茶具,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皆视若珍宝,文人墨客更以诗文盛赞。宋徽宗对建盏尤为偏爱,留下“兔毫连盏烹云液”“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等名句。建盏由此成为宫廷御用茶盏,风靡朝野,身价倍增,由此带动了建窑的生产,匠人开创了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不同的纹样。
张娜老师则为团队讲述了建盏因斗茶文化式微渐趋衰落,近代一度失传,后经攻关小组反复探索最终复烧成功的历史。从沉寂到复兴,建盏的故事里,藏着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时代赋予的新生。
图为非遗传承人叶镔先生接受队员采访。朱玲供图
“三年为徒,五年为工,十年成匠。”青年创业者谢宗伟先生和队员们分享了他与建盏结缘的故事,他说“想要在建盏行业立足,就要能吃苦、有恒心,忍得住短期亏损,做好长期在建盏行业耕耘的准备。”这是他从业十余年总结出的经验。
揉泥拉坯调釉,指尖承续匠心
在五里亭工作室中,队员们亲手体验制作建盏的揉泥和拉坯工序。
将陈腐好的陶土放置拉坯机,双手按入温润的陶土,掌心发力反复翻揉,双手内拢陶土,脚踩踏板转动拉坯机,在离心力作用下陶土渐渐升起,指尖轻压塑形,时而收腰时而扩口,虽几经坍塌重来,却在一次次调整中领悟“手随心动”的要义。当歪扭的坯体渐显雏形,大家更懂匠人“千次练习成一器”的坚守,这亲手触碰的温度,让千年技艺在体验中变得可感可及。
瞻金砖国礼窑,溯建盏荣光源
7月12日下午,队员心怀敬意前往探访贵稀堂。队员们驻足“金砖国礼建盏烧制用窑”前,聆听其承载的国礼荣耀与工艺传奇,认真记录窑体历史背景与烧制故事。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队员们深入了解建盏原料甄选奥秘,细看窑内分区布局中藏火控温的精妙设计,更见识到老窑址场景活化利用中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实践。
图为龙窑薪火实践队于国礼窑前合影。张陆超供图
贡献青年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本次福建师范大学龙窑薪火实践队针对“建盏”这一非遗项目,从历史脉络、传承现状、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实地调研,收获了众多一手资料,以青年大学生视角向建盏从业者提出了许多建议。队员们将以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起点,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努力把大学课本“越读越厚”。
(通讯员 朱华乐 叶惠玲 朱玲 张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