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鑫)7月6日上午八点,“铁脉薪传铁道兵宣传队”开展第七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带队教师于海莹、马保青的带领下,再次走进老营烈士陵园。与首次探访相比,此次活动不仅是对烈士的深切缅怀,更注重深入挖掘铁道兵精神内涵,通过与亲历者的对话,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扎根。
走进庄严肃穆的陵园,松柏苍翠依旧,却因第二次探访而多了份熟悉与厚重。老营烈士陵园的陈老师深情讲述,这里长眠的每一位铁道兵战士,都曾在修建铁路的艰苦岁月中,用顽强意志诠释“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誓言。不同于首次聚焦历史事件,此次陈老师更细致地描绘了战士们在无先进设备时徒手开山挖石、在恶劣环境中坚守岗位的场景:有的战士为抢修被洪水冲毁的铁路,纵身跃入湍急河流;有的在隧道开凿时因突发塌方永远留在了黑暗中。这些细节让团队成员更直观感受到,每一寸铁轨的延伸,都浸透着战士们的汗水与热血。
图为团队成员向陈老师了解铁道兵故事(图片来源:宣传部)
探访结束后,团队有幸采访到杨立刚老师。杨老师强调,铁道兵精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生动体现,叶剑英元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评价,正是其真实写照。他特别提到,和平建设时期,铁道兵因施工、交通、生活条件艰苦,牺牲远超其他军种,“吃不完的黄豆、打不完的猪草”便是其艰苦生活的缩影——流动性强导致物资匮乏,战士们靠豆制品果腹、靠养猪改善伙食,却仍在人工打炮、隧道施工等高危作业中无畏前行。
对于当代青年,杨老师寄予殷切期望:虽如今物质条件优越,但需传承铁道兵的奉献精神,像他们一样严格自律、增强本领,在本职岗位上履行社会责任。此次深度采访,不仅让团队成员挖掘到了铁道兵的“新人物新视角新故事”,更明确了青年践行的方向。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杨立刚老师(图片来源:宣传部)
参加此次活动的七名成员表示,第二次探访让他们从“知道”铁道兵精神,到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牺牲与坚守。老营烈士陵园这座精神丰碑,在二次探访中愈发清晰,激励着团队成员以更坚定的信念传承铁脉,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