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华中农业大学烽火传承实践队赴辽宁沈阳辽宁大学社区,投入“敲门暖心”活动中,将组织的关怀与年轻一代的敬意,送到为党和国家奉献一生的老党员心坎上。

图1 支部书记为华中农大志愿者做实践前指导 王艺然 摄
在辽大社区略显斑驳的居民楼里,实践队员们带着日用品与真挚问候,敲响了老党员们的家门。一声声“爷爷好”、“奶奶好”,让这些曾为共和国建设默默奉献的老党员们脸上绽开了温暖的笑容。在一户老党员家中,队员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倾听他讲述社区建设初期的艰辛,队员们认真记录下他如今生活上遇到的种种不便,从楼梯扶手松动到医疗报销流程繁琐,每一个细节都凝聚成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清单。
“看到爷爷抚摸党徽时眼里的光,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融入骨血的信仰。”实践队员邱梓萌在帮一位老党员整理家务时感慨道。实践队长袁菁在活动总结中说:“这不是单向的慰问,而是双向的滋养。我们带去组织的惦记,带回的是沉甸甸的初心故事和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清单。”

图2 实践队员正在为老党员分发党刊 王艺然 摄
社区党委支部书记李婕溪全程参与了活动,她动情地表示:“社会实践不是走过场。年轻人要蹲得下身子,听得进诉求,不仅要温暖老同志的心,更要精准摸清社区服务的‘盲点’,为我们后续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提供了关键依据。”
据悉,烽火传承实践队在本次“敲门暖心”行动中,深入走访了社区5户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家庭,收集整理生活需求10余项。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感人至深的红色记忆,更是一份份亟待落实的“民生微实事”清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当青春与银发在叩门声中相遇,红色血脉在代际间汩汩流淌。华中农大学子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诉求,在服务与传承中,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让为民初心历久弥新。

图3 华中农大学子赴辽大社区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