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鸢舞千年:潍坊风筝博物馆里的东方美学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0     阅读:

鸢舞千年:潍坊风筝博物馆里的东方美学密码

  为了感受中华地方传统文化与美学的交融特色,2025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薪火传校史”社会实践队队员来到了潍坊市风筝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走进地方文化场馆,感受历史的脉搏。我们想亲眼看看这“纸鸢飞天”的故乡,探寻小小风筝里蕴含的东方美学密码。

初入“鸢都”的震撼

  潍坊市风筝博物馆外观设计颇具特色,蓝色屋顶以潍坊“鸢都”称号为灵感,形似跃龙。馆内大厅悬挂着从地面延伸至天花板的各式风筝,品类丰富、色彩多样,包括长度可达数十米的龙头蜈蚣风筝及巴掌大小的蝴蝶风筝等。据介绍
,该馆收藏古今中外风筝珍品上千件,为世界最大的风筝专业博物馆,直观展现出风筝背后深厚的文化承载。跟随着讲解,实践队员仿佛坐上了时光机。原来,潍坊的风筝历史可以追溯到那么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墨子这些能工巧匠就开始研究能飞的东西,最早的“木鸢”就是雏形。到了宋代,风筝才真正从实用工具变成了大家喜爱的娱乐活动。讲解员提到宋朝皇帝宋徽宗不仅自己喜欢画风筝,还让人编了专门的风筝图谱,这让实践队员们很惊讶,原来古代皇帝也这么“接地气”。而到了明清时期便是潍坊风筝真正大放异彩的时候。郑板桥在潍坊当县令时写的诗里就有“纸花如雪满天飞”的句子,可以想象当年白浪河畔放风筝的热闹景象。特别有意思的是,潍坊杨家埠的年画特别有名,手艺人就把年画的绘画风格和技巧用到了风筝上!大红大绿,色彩对比特别鲜明,画的多是蝙蝠(福)、桃子(寿)、鲤鱼(跃龙门)这些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实践队员们表示:风筝不仅仅是玩具,它上面画的每一笔,都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时候,潍坊已经有了专门做风筝的作坊,像“龙头蜈蚣”、“仙鹤童子”这些经典样子就是那时候定型的。

风筝里的

  博物馆二楼展示了风筝制作的“扎、绘、糊、放”四项传统技艺(即“风筝四艺”):扎骨架环节选用特定竹子,经精细劈制、火烤定型,要求两侧绝对对称以保证飞行稳定性,竹篾经加工展现出机器难以复制的韧性与光滑度;绘风筝分为“民间派”与“城派”,民间派借鉴年画风格,色彩鲜艳、大块平涂;城派则更为精细,部分采用薄绢绘制,追求透明质感;糊纸/绢环节注重平整与松紧度,直接影响风筝飞行状态;放飞环节中,小风筝需细线牵引,百米级大型风筝甚至需借助汽车牵引,实现了工艺品与动态飞行的结合。

  边走边看边听,实践队员渐渐感受到风筝里藏着的东方美学和文化密码:“形”与“意”的结合:风筝的造型不是随便做的。威武的“龙头蜈蚣”,融合了龙、蛇、鱼等多种动物的特征,象征着力量、祥瑞和绵延不绝。那些花鸟鱼虫的图案,也都带着吉祥的寓意。风筝飞在天上,本身就是一个带着美好祝愿的符号。“静”与“动‘的和谐:挂在墙上的风筝是精美的工艺品,但它的美,只有在放飞时才能完全展现。当它在蓝天白云下迎风飞舞,姿态万千,那份灵动和自由,才是风筝艺术的灵魂。这让我想到中国艺术里讲究的“气韵生动”。“传承”与“创新”:博物馆里不仅有古老的宝贝,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风筝:火箭、卡通人物、甚至二维码风筝!讲解员说,潍坊每年都举办国际风筝节,吸引全世界的风筝爱好者。风筝艺人也在不断创新,用新材料、新题材,让这门老手艺焕发新生。

一根长线,牵起过去与未来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对潍坊风筝博物馆的系统探访,呈现出多层次的文化认知价值。队员们在馆内既目睹了春秋战国时期“木鸢”雏形的复原模型,也观察到明清时期与杨家埠年画技艺交融的传世风筝,更接触到融入现代科技的灯光风筝与二维码风筝,不同时期的展品形成跨越千年的对话,直观展现出风筝从实用工具到艺术载体、从传统手工艺到融合现代元素的演变轨迹。这种实物化的历史叙事,让抽象的“文化传承”具象为可触摸的竹篾质感、可观察的色彩演变、可理解的工艺迭代,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从“文本记载”到“实物佐证”的鲜活样本。

  从学科视角看,此次探访印证了地方文化场馆作为“活态历史教材”的独特价值——它将潍坊风筝的发展脉络(春秋战国雏形、宋代娱乐化转型、明清鼎盛)、核心技艺(“扎绘糊放”四艺的精细讲究)与文化内涵(形意结合的象征体系、静动和谐的美学追求、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智慧)熔铸为立体叙事。这些内容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潍坊风筝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符号,更是中华传统美学中“实用与审美共生”“传统与现代互哺”理念的生动载体。它以一根长线串联起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可能,既承载着古人对天空的向往,也延续着当代人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创新,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提供了极具代表性的样本。(通讯员:李伟强)
图为实践队员从外看博物馆特色壁画   李伟强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初入博物馆大厅概貌   李伟强供图

图为特色传统风筝   李伟强供图

图为风筝的军事应用历史   李伟强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纸扎风筝制作   李伟强供图

作者:李伟强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守护水资源,自制净水器”——只此青绿实践队京中中学开课
  • 指尖传非遗:一堂乡村漂漆课的温度
  • 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乡村学生的课外生活,7月4日下午,“七彩圆梦”魅力甲骨支教团的支教老师在申家泊学校的教室里,组织开展了
  • 07-20
  • 创意课堂,点亮乡村孩子的艺术盛夏
  • 为深入推进乡村美育实践,让艺术之花绽放在乡村校园,7月3日,夏日的炽热与校园的朝气交融,“七彩圆梦”魅力甲骨支教团在乡村校园持续
  • 07-20
  • 实践巡查助城建,青春聚力兴社群 ——循梦而行实践团于淄博张店区开展社区问题大巡查
  • “小哥码”革新之路:从骑手困境到治理创新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