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防沙治沙实践队:暑期三下乡有感

        为深入调研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的效果,了解内蒙古荒漠化防治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成功模式,宣传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加深社会各界对防沙治沙工作的认识以及探索和发扬新时代治沙精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内蒙古防沙治沙实践队于8月17日至8月2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恩格贝生态旅游区开展实地调研。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说的是一个人整夜不食不寝去思考钻研一个问题,没有什么好处,不如亲自去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必经之路。在这个火热的七月,我们暂别象牙塔中舒适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
        背上行囊,一路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恩格贝生态旅游区,三十个小时的车程,并没有磨去我们的热情,反而是窗外清爽的风和青葱的山,随着离目的地越来越近,让我们对那里也充满了期待。在还没有来到这里时,我以为满眼望去,尽是看不到边的黄沙,这里人迹罕至,甚至没有一点绿色生机,犹如诗人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然而当我们走进村子,里面的景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这里高树一排排,湖水里还有好多鱼,大棚里种着很多热带水果,根本不像是沙漠里的村庄。

        8月19日,我们来到《与荒漠和谐相处》和《绿色恩格贝》的两个主展厅,那时的我们仿佛徜徉在绿色沙漠的海洋中。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沙生植物,沙产业模型以及30多年来恩格贝由沙漠变为绿洲的发展历程,还讲述了王明海及远山正瑛等默默无闻为沙漠播撒绿色的” 当代愚公”的经典故事,让我们受益颇多。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恩格贝“沙产业” 农业试验示范大棚。这栋大棚始用于2008年,经过14年的发展,土壤改良得到充分的实践证明,沙变沃土、沃土变良田。在这里现在不仅有常见的瓜果蔬菜、还有三种亚热带带植物:紫心火龙果、航蕉2号、番木瓜挂满枝头的果实,完全实现了”地不分东西南北、时不分春夏秋冬”的理论。技术人员告诉我们说:“在北方地区种植热带植物,这是一种大胆尝试, 也是检验现代温室能否安全越冬的一种方式,更是恩格贝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其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航天特大南瓜,技术员说它重达100多斤,这让我们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临走之时,技术员让我们品尝当地改良的小西瓜,品尝过后,能发现和普通西瓜相比,这种是黄瓤瓜,皮薄肉厚,口感也很好,我们都赞不绝口,不禁竖起大拇指。

       记忆最深的是当地居民对于防沙治沙效果的肯定,他们眼神真挚,诉说着以前刮大风尘土飞扬,如今清澈的天空、新鲜的空气,他们的每一句话无不反映出对国家,对政府的感谢,一切好像焕然一新了。回去的路上,自己也想了很多,感觉作为一名大学生,的确应该在假期多出走走,看看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的生活,并将他们的诉求讲给大家,成为他们与大众沟通的媒介。如此,感觉肩上有了一份沉甸甸的东西——责任。
 
时间:2022-09-03 作者:张梦宁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内蒙古防沙治沙实践队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精神伴我同行
  • 2022年7月6日,由湖北医药学院的大学生组成的“别山红日”社会实践队,前往湖北黄冈红安县,重温红色精神。通过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激发
  • 09-03
  • 走进社区传承红色精神
  • 走进社区传承红色精神
  • 2022年9月1日,苏州大学“一任风和雨,应有香如故”——龙城英烈“瞿秋白”革命精神纪念教育实践团于常州市天宁区菱溪社区开设道德讲堂
  • 09-03
  • 疫起向前,助力餐饮业发展
  • 为了解疫情下餐饮业实体经济现状以及纾困政策对于企业的助力程度,疫起向前实践队前往青岛展开调查。
  • 09-03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