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唢呐非遗文化,7月5日上午,平顶山学院 “‘乡’约肖旗,遇‘践’青春”乡村振兴促进团邀请唢呐老师在肖旗乡开展了以“绽民乐之花”主题的唢呐表演活动。

唢呐表演活动现场(摄影/杨子轩)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其音色高亢嘹亮,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2006年,唢呐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使用唢呐(摄影/杨子轩)
活动伊始,唢呐师傅李森锋从唢呐的构造开始讲解,教同学们辨认哨片、芯子、气盘、杆、碗等零部件。他特别强调,唢呐的音阶与手势学习是吹好唢呐的重中之重,一调一根之间,极具穿透力的乡音便随着历史长河飘荡于古今。
随后,李师傅用《中国功夫》的旋律为学生进行唢呐示范,激昂的音乐充分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唢呐非遗技巧的积极性。
最后,李师傅对同学进行手把手教学,一对一解答。“音乐不分高低,乐器不分用途,民俗的才是值得传承和最不能割舍的文化延续。” 唢呐激发的不仅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血脉基因里的情感认同。

唢呐师傅及成员对学生进行教学(摄影/杨子轩)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唢呐作为中式传统乐器的代表,蕴含余音不绝的美感,讲究气韵生动的哲学意境,无论是节奏还是旋律,总能以简洁的方式描绘出意蕴丰富、变幻无穷的美妙画面。乡野田间是唢呐匠人传艺的重要土壤,却不是唯一的舞台。新时代的我们在学习传统乐器时要把传统的根扎牢,把创新的路走宽,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这是对昨日传统真正的保护,也是用今日生活积淀明日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