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的神农氏踏遍山川,亲尝百草,以身试药,开启了中医药学的序幕;到春秋时期的扁鹊,以其卓越的医术,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艺术……世间本草,或轻如烟尘,或重如磐石,或薄如蝉翼,或温润如玉。它们不惊扰大地,在天涯海角,静静谱写各自的史诗。提起中医药,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是散发着淡淡药香的老药铺,还是望、闻、问、切的年迈医师,亦或是煮沸的药炉、苦味的药汤?事实上,中医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为调研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传承与现代化发展途径,7月11日,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星火·追寻”红色筑梦实践团走进松籽国医馆。在这里,团队成员深入挖掘中医药保持千年传统的奥秘,为中医药传承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传承中医精华,书写发展新篇。团队成员通过对中医药从业者进行访谈,了解到了当前中医药发展现状,同时发放调查问卷,深入了解这一群体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未来愿景。
守正铸魂,赓续传承,做笃行正道的“传承者”
在创新中传承,在实践中发展,传统中医药已经走上了一条焕新之路。但无论形式上如何创新,守正永远是中医药的立身之本。“我们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疗法为主,比如推拿、针灸、把脉、拔罐等等,这些都是机器无法代替的。”正如中医药从业者所言,尽管现代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中医药的传统疗法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为图为团队成员对松籽国医馆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刘晓宇 摄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见证了无数科技的奇迹,但在中医药的世界里,那些古老的疗法依然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体现。这些传统疗法蕴含着对人体的深刻理解、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疾病治疗的独到见解。科技创新为中医药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要坚守初心,不忘根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中医药的本质——那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调理,强调预防为主的医学体系。
创新聚力,革故谋新,做永立潮头的“开拓者”
当提及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医药的发展时,医馆负责人着重强调了中医药对“白肺”这一病症治疗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其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对患者体质、病情的细致分析,医师们能够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效提升了治疗效果。其次,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整体调理,强调整体平衡,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的双重目的。
此外,中医药坚持传统疗法并不意味着对现代科技的排斥。相反,中医药从业者积极探索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研发出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药物。同时,中医药也在数字化、智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远程诊疗技术的应用,如同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将中医药的温暖与关怀传递至每一个角落;智能设备的引入,更是为中医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理疗仪、红外线透析等高科技产品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治疗的效果,也让中医药的治疗过程更加直观和舒适。这些设备如同中医药的得力助手,辅助医师更好地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使中医药的疗效得以最大化。
图为团队成员向松籽国医馆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刘晓宇 摄
守创相融,兼容并蓄,做守正开新的“践行者”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中药谷制造基地考察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高瞻远瞩,指明行业发展方向;踔厉奋发,中医药笃行不怠;砥砺前行,铸就中医药辉煌篇章;锐意进取,绘就健康中国宏伟蓝图。
在守正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坚守正道。国医馆以此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它们在传承经典方剂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药材组合和治疗技术,以适应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在保持传统诊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医疗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正是这种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姿态,使得中医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继续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人类福祉的道路上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相信中医药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智慧,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讯员:刘晓宇 王琪)
图为团队成员与松籽国医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褚召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