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木饭桶流香

发布时间:2024-11-04     阅读:
我说的“饭桶”,不是闽南话称笨人的“饭桶”,而是专门用来蒸饭的厨具(如图二)。那天,一家人前往土圆楼途中,午饭在书洋镇的板寮村路边品尝农家饭。饭店采用土灶加木桶蒸大米饭,即使远在路边,也能闻到清香的米饭味,不让你停下吃一口都难。

一只大饭桶,勾起我一段回忆。老家地处偏僻小山村,林木资源丰富,虽然距集市路途遥远,但家里需要的农具、家具就地取材,请木匠师傅来家里加工。村里为数不多的“半桶水”木工,会加工些简单的木桶,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的“快手”。“三下五除二”,他制作的木桶外感粗糙点,虽不美观,却坚固耐用,左邻右舍乐意请他做,他也乐意帮忙。

家家户户必须有的饭桶,在没有塑料、钢精的年代,虽然有陶瓷钵可以替代,但相比于木饭桶的方便,不容易摔破还能就地取材,杉木的更让人倍感喜欢。在我少年印象中,那年秋收后,餐桌上母亲告诉父亲家里饭桶坏了,趁农闲有空做个新的。父亲立马答应,第二天一早,就坐在门口大埕上鼓捣着饭桶。父亲翻遍墙旮旯找来七八片杉木板,根据饭桶的高度,将长的木板按尺寸截好,刨光;还找了两片寸把厚的杉木板,做把手的两片板要厚多了,放在直径对称处。每片木板的两边要有一定斜度,并插上竹钉圈成圆形。再拿来竹篾编成的桶箍,箍在饭桶外面上、下部。加工各种木桶最难的工序是箍桶底的那圈篾箍。太紧了很难箍上去,太松了箍就不起作用。蒸饭用的木桶桶底要有序凿些孔通气,而单纯装饭的饭桶就不钻孔。最后一道工序,父亲拿来预备好的湿锯末屑,一撮一撮塞进桶板与桶底交界的缝隙里,我好奇地问父亲:“为啥要塞锯末呀?”他边塞边嘟囔:“有缝隙装稀饭饭汤漏哩。行了,行了,大家看一看我的手艺,可好!”

那次父亲做了两个饭桶,一大,一小,小的饭桶是日常装饭上餐用的。

我知道,自从父亲做了那个蒸饭的桶,却很少用,那时农家能用蒸饭桶蒸饭的屈指可数。我家大多是煮地瓜稀饭或芥菜粥。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农村包产到户第一个年头,我家粮食大增产,金灿灿的谷子堆满仓,冬至一到,全家人特别高兴,父亲大声对我妈说:“拿出蒸饭桶来,如今可以吃上干饭了。”大哥早就等不及了,没等秋谷全晒干,就背了一袋谷子到大队碾米厂加工。他拿着白花花的大米急着回家,还忘付加工费呢。妈妈洗了足有五六斤大米投入蒸饭桶……当她掀开饭桶盖,香喷喷的气味满屋飘香。我一眨眼吃下两大碗,肚子已撑得不行了,还再去装小半碗。

这就是生活的味道,难怪当年农村相亲,要先瞧瞧男方住家,包括橱房木饭桶。不过时至今日,农村难以见到木饭桶了,会箍桶的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是油漆桶、塑料桶、钢精桶……五花八门,玲珑轻巧,只要有钱,还可以上网买。但我还是思念家乡的木饭桶,来自大自然,土香土色,虽然“笨”一些,却最易勾起我一缕乡愁——知根知底,一股隽永的杉木香。
作者:大学生网报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校园文学推荐
  • 屋后的橄榄树
  • 老家厝后有两棵老树,一株橄榄树,一株鹅掌木。两树间有一丰盈的泉眼,那是从大山深处蹦发出来的甘泉,汩汩流淌。
  • 11-04
  • 木饭桶流香
  • 我说的“饭桶”,不是闽南话称笨人的“饭桶”,而是专门用来蒸饭的厨具(如图二)。
  • 11-04
  • 父爱就像毛毛雨
  • 童年的我与父亲一起生活了十多年,父亲在儿女面前总是一幅微笑的面孔,不咸不淡,不善言辞。
  • 11-04
  • 桃园飞鹊鸲
  • 那几年,村里后门山的老赵头最勤劳,最实在,开垦荒山种了十几亩桃子。
  • 11-04
  • 红豆情深
  • 千米高山上的华安县马坑乡和春村,有一棵稀罕、珍贵的南方红豆杉,斑驳褶皱的树干上挂着“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牌”,标上树龄约600多岁
  • 11-04
  • 牛倌三叔
  • 20世纪60年后期,社员私有耕牛折价归生产队,我家所处新村生产队归入的有16头耕牛。
  • 11-04
  • 我家来了“花大姐”
  • 一天下午,一只外表鲜艳,身大腿细,举止笨拙的虫子款款飞来,就像被劈去—半圆球状的身体,却闪耀着金属光泽,上缀北斗七星似的黑点,
  • 11-04
  • 遛弯的蚯蚓
  • 夏雨嘀嘀答答下了半个多月,雨歇那天,艳阳高照,憋气的蚯蚓同胞纷纷钻出地宫,后部的刚毛一插进土里,前面的节体就一伸一缩地前行。
  • 11-04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