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定陵之后延伸的思想
发布时间:2024-11-06 阅读:
“春光杯”组委会安排的两个采风地点都是特别的有名气,而且都是没去过的,居庸关在这里就不说了。就说说定陵,对定陵还是充满好奇的,我也不介绍了,因为太著名,度娘介绍的比我全面详细,只说说延伸的思想,不写总感觉这方面的话题萦绕在心头,还是写出来比较好,有的文友不进去参观,说是有讲究,不去这些地方,这应该是易经周易八桂都懂,说明知识面很广国学也精通。
记得我在二十年前回徐州参观汉王墓,据说是汉朝一个藩王的墓,由于是第一次出去旅游,也不知道那么多讲究,该照相照相,应该是兴奋掩盖一切,没生一点畏惧,也许是人大了胆子也大了,也许是无知者无畏。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要独立面对生活,总要经历诸多的不如意,就会联想一些什么,精通八卦朋友告诉我身体不好,去这些地方会更弱,少去,其实我不是怎么信的,我总相信人世间是好人内心坦荡荡,另外的一个世界也是的,因为那个世界也是这世界人去的,人间为好人,到那边为好神”所以就参观了定陵,我也是有敬畏之心,因为死者为大,如果我要是穿越几百年也是我敬仰的皇帝呀,我是他的子民呀。中间有个棂星门不能走,要是走了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大声说三遍:“我回来了”结果我和杨爱婵老师一进墓园第一个门就走进去了,有文友提醒说不能从这门进,我们按说的照做。继续参观,后面出现一门框是黑颜色,这门应该就是“棂星门”颜色就不一样,我也有几分庆幸,刚才那个门不是的。
所有文友都绕开这个门了,因为有些渗的感觉,为什么会让人感觉渗呢,而且都是同样的感觉。其实这只不过是人文的标记,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第一层面本源论将天地间的一切自然现象成为自然之文,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成为人文之文,皆有自然之道所决定,这说明人类的智慧在自然之道中取出代表各种人文标记,人文的标记都可以改变的。
想起我父亲给我说,他上小学的时候新中国刚刚建立十多年,到处都是坟子,每块田地都有,而且都很大,经历那么多年战争,还是政府明智下令将那些没人认领,时代久远的坟子夷为平地,应该是“破四旧,立四新”时期,革命烈士迁入烈士陵园。田地归还农民耕种,要不然地都占完了,要是从人类开始,每个坟子都存在,土地还真不够,把那些坟子平了,也没见那个坟子里的主人出来不愿意,这就说明人文标记的是可以改变的。人来源于泥土,最终归于泥土,这是自然之道。
看到万历皇帝墓,还是很大的,帝王还是应该拥有的。因为他代表那个历史时期面貌。“欲戴皇冠,必受其重”这都驾崩几百年了,也不得安生,后人一直去打扰,还要为“国库继续操心”如果正向古人说的另外一个世界继续做皇帝,那就更辛苦了,两边都要忙,还是普通百姓好,最起码只忙乎一边。
这些也都是人的思维决定的,说明白就是人想出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想法多了,会平衡心态了
我小时候胆子比较小,路过棺材扑就非常害怕,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介绍我是怎路过棺材铺的,前几年回老家路过哪里,还是心有余悸,就在心里默念,姥姥姥爷,一下有胆量,也仿佛姥姥姥爷就在路两边站着,我很从容从哪里走走过。
有胆小就有胆大的,我父亲给我讲:“本村一个爷爷胆子特大,把看瓜棚搭在两个坟子之间”,“那是他自家的?”
“不是,就是官林,你们祭扫烈士的那个官林,他种西瓜的地头就是官林,就地取材,晚上就睡在里面。”
“啊!”
这是这位爷爷的思维,什么都不怕,不知他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如果用文字表现出来,也会是经了,最起码他的观点给到胆小会是教科书。
作者:大学生网报 来源:大学生网报
校园文学推荐
- 黄漆斗笠
- 我的校长和别人不一样,校长夫人是惠安女。
- 11-06
- 参观定陵之后延伸的思想
- “春光杯”组委会安排的两个采风地点都是特别的有名气,而且都是没去过的,居庸关在这里就不说了。
- 11-06
- 北京・直线的美
- 人的一生有多少时间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寻求自己的梦。人生苦短,总有那么一群人时刻铭记自己的初衷,一直念念不忘。
- 11-06
- 有一种幸福:我还是孩子
- 不能觉得年满18岁就是成年了,也不能觉得成家立业了就是大人了,更不能觉得自己有了孩子就是家长了。
- 11-06
- 没影
- “没影”,是闽南人对说假话、空话、大话最通俗、最直接的谴责和否定,意思是说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 11-06
- 满园春笋压不住
- 20世纪80年代初,闽南大地春天的脚步姗姗来迟,农村改革开放实行大包干,也比先进地区慢了半拍。
- 11-06
- 方校长
- 方惠琼40多岁,安溪人,中等身材,微胖的身材,齐耳短发,办事干练泼辣。当年,她是全县唯一的女校长,也是我人生遇到不可多得的好人。
- 11-06
- 忘忧草
- 鹭岛大学建校100周年大庆,新老校友齐聚一堂,庆祝母校生日,喜鹊登枝叫不停,刚退休的生命学院黄慰华教授更是喜上加喜。
-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