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绿茵场上的 “隐形主角”——观两场足球赛后对裁判工作的思考

    2025-10-27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近期观看了两场极具代表性的足球赛事:2024年欧洲杯决赛西班牙对阵英格兰,以及2025年英超狼队与阿森纳的焦点战。这两场比赛不仅展现了足球竞技的魅力,更让我对裁判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两场比赛的裁判表现解析
  
  (一)2024年欧洲杯决赛:精准与压力的平衡
  
  主裁判弗朗索瓦・莱特西耶的执法堪称教科书级别。面对西班牙队第93分钟的绝杀进球,他顶住舆论压力,结合VAR回放果断判定进球有效。这一判罚体现了裁判对规则的深刻理解——根据欧足联规则,奥亚萨瓦尔在传球瞬间并未越位,英格兰球员反而处于更靠前位置。全场比赛中,莱特西耶的判罚尺度始终如一:对英格兰队全员防守战术下的密集身体接触保持克制,仅出示3张黄牌;对西班牙队奥亚萨瓦尔的突破动作严格执法,确保比赛在高强度对抗中保持流畅性。他的执法风格正如欧足联裁判总监罗伯托・罗塞蒂所言:“在确保公平的同时,让比赛回归球员主导”。
  
  (二)2025年英超狼队vs阿森纳:VAR时代的争议缩影
  
  澳大利亚籍裁判吉列特的表现则充满争议。第43分钟,他将狼队球员刘易斯-斯凯利的铲球直接出示红牌,但KMI小组事后认定该动作仅属鲁莽犯规,应出示黄牌。更值得商榷的是,狼队中卫莫斯克拉在第54分钟对哈弗茨的锁喉动作未被处罚,VAR系统也未介入。这场比赛暴露了VAR技术的局限性:当裁判主观认定存在“严重犯规”时,VAR仅能提供辅助确认,而无法直接改判。吉列特的执法反映了现代裁判的困境——既要在瞬间做出高风险决策,又需应对VAR时代的规则约束。
  
  二、裁判工作的多维认知
  
  (一)体能与技术的双重考验
  
  裁判的体能要求远超想象。欧冠裁判场均跑动10-13公里,包含200余次高强度变向和变速跑,这甚至超过许多职业球员的运动量。在2024年欧洲杯决赛中,莱特西耶通过提前一个月的专项体能训练,确保自己在加时赛阶段仍能保持精准判罚。技术层面,裁判需掌握《足球竞赛规则》的200余条细则,并能在0.3秒内完成犯规性质判定。中国足协的裁判测试显示,即便专业裁判在“蹬踏/踩踏”等复杂犯规的判断上,正确率也不足70%。
  
  (二)心理韧性的终极挑战
  
  裁判是绿茵场上承受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英冠裁判马特・多诺霍曾坦言:“一次关键误判可能让你数周陷入自我怀疑”。2025年英超布莱顿对布伦特福德的比赛中,主裁判未对若昂・佩德罗的暴力挥肘动作出牌,赛后收到超过200条死亡威胁。这种压力在重大赛事中被无限放大——莱特西耶在执法欧洲杯决赛前,需通过冥想和战术沙盘推演来缓解焦虑。正如国际足联裁判培训手册所言:“裁判的心理素质决定了比赛的最终走向”。
  
  (三)VAR时代的角色重构
  
  VAR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裁判工作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纠正“清晰而明显的错误”,例如2018年世界杯日本队对塞内加尔的越位进球被VAR及时取消。但VAR也带来新问题:2025年英超KMI小组统计显示,VAR在18起关键判罚中出现误判,其中4次错误介入导致比赛节奏中断。裁判需在“技术依赖”与“人工判断”间寻找平衡——如2024年欧洲杯决赛中,欧足联要求裁判仅在“肉眼无法分辨”时使用VAR,这种策略使决赛的净比赛时间达到58分钟,创赛事新高。
  
  三、裁判工作的社会价值
  
  裁判是足球公平竞技的守护者。2025年中超第15轮,上海申花对天津津门虎的比赛中,裁判通过精准判罚杜绝了4次潜在的点球争议,赛后两队均未提出申诉。这种公正性直接影响着联赛的商业价值——英超因裁判水平稳定,每年吸引全球190个国家的转播收入超50亿英镑。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裁判通过规则执行塑造体育精神。中国足协裁判讲师黄烨军在“裁判职业角色体验日”中强调:“每一次正确判罚,都是对公平竞争理念的践行”。
  
  结语
  
  两场比赛让我看到,裁判工作远非“吹哨子”这般简单。他们是规则的执行者、压力的承受者、技术的驾驭者,更是足球文明的守护者。正如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主席科里纳所言:“好的裁判让你忘记他的存在,坏的裁判让你记住他的名字”。在VAR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裁判工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们需要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理解与尊重,因为他们在每一个瞬间的抉择,都在书写着足球运动的公平底色。
校园新闻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校园新闻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