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外国语学院七彩课堂之“甲骨传薪火,剪纸绘乡情”: 对话千年文化,传承中华瑰宝

发布时间:2025-07-05     阅读:
  2025年7月3日,月亮岛社区内童声笑语交织,一堂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体验课正火热进行。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以“甲骨传薪火,剪纸绘乡情”为主题,为社区的小朋友们架起了一座连接千年文化智慧的“虹桥”。在这两个半小时的沉浸式体验课中,甲骨文的苍劲骨力与剪纸艺术的纤巧灵韵碰撞交融,在童稚心田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课堂伊始,外国语学院“七彩课堂”暑期实践团的成员们化身“文化引路人”,用生动地语言揭开了古老甲骨文的神秘面纱。“小朋友们,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汉字的源头,更是我们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主讲老师向同学们生动的描述着。抽象的刻痕化为鲜活的故事,让孩子们眼中充满好奇。紧接着,在创意实践环节,彩色粘土在稚嫩的小手中揉捏、塑形。孩子们全神贯注,将“金”“木”“霜”“川”等古朴文字立体呈现,再精心粘贴于纸面。“这个金字的甲骨文和现在的好像啊!”三年级吴秋旋惊奇的说道。当“明”字被拆解为“日”“月”组合,七岁的蒋佳豪恍然大悟“太阳下班了月亮来照耀啊”。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不仅锻炼了小朋友的逻辑思维,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一次生动的文化启蒙,让孩子们懂得,方寸甲骨之上,镌刻的是民族的根脉,传承的是不朽的文明薪火。图为学生展示粘土制作甲骨文作品程唐和子供图
  甲骨文的余韵还未消散,非遗剪纸艺术又接续登场。“剪纸不是简单的手工,每道纹路都在讲述家乡故事。”当主讲老师深情讲述六安非遗剪纸艺术中蕴含的乡土情怀时,二年级的郑晶晶激动地举手回答:“我在外婆的窗户上见过,剪纸是家族吉祥的象征!”她的声音稚嫩却充满自豪,仿佛一瞬间将课堂带回了那片充满温情的乡土。在动手实操环节,孩子们灵巧的小手在助教老师的指导下,沿着线条游走。随着纸屑轻轻飘落,质朴的窗花、灵动的生肖图案渐次绽放,仿佛将一张张红纸赋予了生命。“我剪的窗花两边一模一样!”一年级的王雨泽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冲冲地向大家展示,脸上洋溢着成就感。
  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剪纸作品,不仅是孩子们对民间技艺的初体验,更是他们对家乡之美最纯真的描绘。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体会家乡的深厚底蕴。
  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小小的剪纸艺术家们,将用他们的双手和心灵,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文化篇章。
图为助教老师帮助小学生们剪纸徐林供图图为学生展示剪纸作品徐林供图
  孩子们手中的甲骨文粘土和剪纸窗花,是今天最生动的文化作品。愿这份对古老文字的好奇、对传统技艺的喜爱,能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未来,他们不仅能记得住、喜欢上这些文化瑰宝,更能自信地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讲述者,讲述属于新时代的精彩故事。
通讯员陈灿

 
作者:陈灿 徐林 程唐和子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合肥大学学子“三下乡”:美育与爱心同行
  • 吉首大学人文学院“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进入狮子社区开展安全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
  • 湘潭大学“新莲心”实践团走进乌石村,解码乡村振兴新路径
  • 外国语学院七彩课堂之“甲骨传薪火,剪纸绘乡情”: 对话千年文化,传承中华瑰宝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