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王先金口述温情往事|“綦”迹——红研戎光・薪火信承乡村振兴促进团三下乡

发布时间:2025-07-07     阅读:
7月4日,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綦迹·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綦江区安稳镇阳谷村,一场跨越90年的“红色对话”在此展开——87岁的红军亲历者后代王先金老人,以最鲜活的细节讲述了1935年红军途经綦江九盘一带时的军民鱼水情。这段尘封的往事,不仅成为实践团创作话剧《一碗羊肉汤》的核心灵感,更让长征精神在青年学子的艺术实践中“活”了过来。


一碗羊肉汤里的长征温情:亲历者后代的口述记忆


在阳谷村的老屋檐下,王先金老人的讲述将时间拉回1935年。“红军来之前,地主到处造谣说‘红军杀人抢粮’,老百姓都躲进了深山。但红军来了才知道,他们纪律严明得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把从土豪家缴获的腊肉分给穷人。”老人声音微颤,眼神却亮得像照进堂屋的阳光,“我母亲和几个老人因为走不动留在村里,红军战士主动帮她们挑水、修漏雨的屋顶。最让我记一辈子的,是有个生病的娃娃,战士们煮了热腾腾的羊肉汤端到床前……”

这段被岁月沉淀的记忆,是王先金家族代代相传的“红色家宝”。“我父亲常说,红军是‘打富济贫的大好人’,母亲临终前还念叨着‘那碗羊肉汤的暖’。”老人的讲述,让实践团成员直观触摸到了长征途中“军民一家亲”的温度——这正是他们寻找的“红色故事魂”。




从口述到舞台:青年学子让历史“活”进现实

“王爷爷的每句话都像在给剧本‘添砖加瓦’。”实践团负责人张同学坦言,团队原本只掌握零散的史料,但王先金老人的细节补充,让“红军与村民”的故事从“平面”变得“立体”。基于老人的口述,实践团将“煮羊肉汤”的温情场景作为话剧《一碗羊肉汤》的核心情节,并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地主造谣”“红军辟谣”“战士送汤”等戏剧化冲突,还原当年红军用行动打破偏见、赢得民心的过程。“王爷爷的讲述不仅提供了真实细节,更让我们理解了‘红军为什么能赢’——是真心换真心。”指导老师表示,这段来自亲历者后代的记忆,为剧本注入了最动人的“情感底色”。


从舞台到振兴:老人的寄语点燃青年“新战场”

“年轻人要弘扬长征精神,在乡村振兴中找到自己的‘战场’。”访谈尾声,王先金老人的这句话,让实践团成员红了眼眶。如今,这段话已被写进话剧的结尾独白——这既是对历史的呼应,更是对新时代的宣言。据悉,《一碗羊肉汤》将于7月9日在安稳镇举办首演。未来,实践团还将带着这部话剧走进周边乡镇,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推广安稳镇红色旅游资源。“王爷爷的故事不该只留在口述里,我们要让更多人看见:长征精神不仅在历史里,更在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里。”张同学说。


 
从红军战士的“一碗羊肉汤”,到青年学子的“一部红色剧”,王先金老人的口述记忆,正通过实践团的努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火种”。而这场跨越代际的“红色接力”,也让人们看到:当历史细节被青年“拾起”,当红色基因被艺术“激活”,乡村振兴的图景,正因文化的力量而愈发鲜活。

 
 
撰稿:黄能源
摄图:张洋、牟浩源、刘頔
指导老师:张脐方、赵秉楠
供稿:重庆移通学院——“綦”迹-红研戎光・薪火信承乡村振兴促进团

 

 
作者:黄能源    来源:原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红色热土践初心,义诊服务暖民心
  • 苗乡筑安堤,拓印载乡情
  • 苗乡筑安堤,拓印载乡情
  • 2025年7月5日,怀化学院“微爱”青年志愿者团队走进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吕家坪社区。在绿荫环绕的校园里,志愿者们以精心设计的特色课
  • 07-07
  • 儿童如花蕾,纯真而脆弱
  • 儿童如花蕾,纯真而脆弱
  • 守护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怀化学院正积极行动。2025年7月4日,“微爱”青年志愿者团队奔赴麻阳苗族自治县吕家坪中心小学,启航
  • 07-07
  • 寻访红色足迹,砥砺奋进力量|“綦”迹——红研戎光・薪火信承乡村振兴促进团三下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