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寻界首彩陶技艺,传承千年非遗文化 —— “薪火计划”非遗文化调研团界首工艺陶瓷厂之行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近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调研团前往安徽省界首市的界首工艺陶瓷厂进行调研。这里是界首彩陶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也是著名彩陶艺术家卢莉华、卢华大师的工作室所在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流淌着历史的韵律,一器一物都承载着非遗的温度。调研团在此开启了一场与千年陶韵的深度对话,在触摸传统技艺肌理的过程中,感受非遗传承的时代脉动。

 
旧址新貌:陶韵空间的扩容与文化肌理的延续​
  为让界首彩陶这一古老技艺在当代绽放光彩,界首市以工艺陶瓷厂为核心,进行了颇具匠心的扩建工程。在原有厂区周边,一座以彩陶为主题的陶艺公园拔地而起,成为市民漫步时感受陶文化的好去处,也成为外界了解界首彩陶的一扇亮丽窗口。​
如今的工艺陶瓷厂,宛如一部立体的界首彩陶发展史。老厂址仿佛时光的琥珀,封存着岁月的记忆,每一道斑驳的痕迹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彩陶制作厅里,空气似乎都弥漫着陶泥的芬芳,这里是新作品诞生的摇篮;陶泥存放厅中,形态各异的陶泥静静等待着匠人的雕琢,承载着无限的可能;卢莉华大师工作室与卢华老师工作室相邻而设,门前的招牌虽不华丽,却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彩陶展览馆则像一个时光宝盒,收藏着界首彩陶的精华。这些功能区域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界首彩陶的文化图谱,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空间中得以有序传承与展示。​

釉彩凝华:彩陶展览馆里的时光切片
  踏入工艺陶瓷厂,调研团成员便被彩陶展览馆那独特的气息所吸引。馆内灯光柔和,一件件精美的彩陶作品在展柜中静静陈列,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陶韵传奇。​
  卢莉华老师的代表作 "刀马人" 彩陶无疑是展馆中的璀璨明珠。只见陶面上,古代战将英姿飒爽,战马昂首嘶鸣,刀光剑影仿佛在眼前闪现。人物的盔甲纹路细腻,每一道褶皱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战马的鬃毛根根分明,仿佛在风中飘扬。精湛的雕刻技艺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金戈铁马、硝烟弥漫。团队成员们驻足良久,有 的拿出相机仔细拍摄,有的低头轻声交流,无不为这巧夺天工的作品所折服,深刻体会到界首彩陶作为非遗文化所蕴含的深厚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图为卢莉华老师所绘制的“刀马人”等彩陶的成品展示。李心妍 摄

双色赋彩:卢华老师的上妆技艺解密
  在参观完彩陶展览馆后,调研团迎来了一场难得的技艺盛宴 —— 卢华老师现场展示界首彩陶制作中的上化妆图工艺。​
  卢华老师手持工具,在修好的坯体上专注地工作着。他首先均匀地涂上一层棕褐色泥浆,这层泥浆与坯色相同,质地细腻,如同给坯体穿上了一件基础的 "外衣"。"这一步关键在于手法的均匀,泥浆的分布直接影响到后续工艺的效果。" 卢华老师边操作边讲解。待第一层泥浆晾干后,他又小心翼翼地涂上第二层灰白色泥浆,这层泥浆薄薄的,如同一层轻盈的纱衣覆盖在棕褐色之上。两层泥浆晾干后,还需进行修坯,才能进入刻画环节。​
  这种独特的上妆工艺巧妙地借鉴了界首剪纸的镂空艺术。在刻画时,将外层的灰白色泥浆雕刻掉,露出下面的棕褐色,形成灰白底色上的褐色图案,让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卢华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娴熟,展现出深厚的功底。团队成员们围在周围,目不转睛地观察着,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深刻感受到每一件精美彩陶背后,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图为卢华老师为调研团成员现场展示上妆工艺。李心妍 摄

刀笔传薪:卢莉华的艺术哲思与传承答卷​
  怀着崇敬之情,调研团成员采访了正在专注刻画 "刀马人" 纹饰的卢莉华老师。她的工作室里,工具整齐地摆放着,案台上的坯体已初见雏形,处处彰显着艺术氛围。​
  谈及童年,卢莉华老师眼中泛起温暖的光芒。她与哥哥卢华在父亲的指导下,在界首工艺陶瓷厂度过了难忘的学艺时光。父亲的严格教导,让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也在心中种下了对界首彩陶的热爱之种。她深情回忆起韩美林大师来厂指导的情景,大师的点拨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她的艺术道路,让她在彩陶纹饰雕刻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说话间,卢莉华老师手中的刻刀在坯体上灵活游走,动作一气呵成、精准有力,每一刀都饱含着对艺术的执着。她以《卖油翁》为例,语重心长地勉励同学们:"任何技艺的精湛,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练习。你们要以兴趣为动力,以热爱为支撑,在自己的领域里持之以恒,终能有所成就。"​
  对于界首彩陶的传承与发展,卢莉华老师有着清醒的认识。她坦言,在现代化进程中,界首彩陶面临着传承人短缺、市场认知度不高等挑战。但她也充满信心地说:"传统技艺不能固步自封,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让他们了解、喜爱界首彩陶,同时加强市场推广,让这门古老的技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她的话语中,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未来的期许,让团队成员深受启发。
  
图为调研团成员对卢莉华老师进行请教交流。李心妍 摄

陶火不熄:非遗传承的青春注脚
  夕阳的余晖洒在界首工艺陶瓷厂的墙上,为这场非遗探寻之旅画上了句点。调研团成员们满载而归,心中充满了感动与思考。​
在与卢莉华、卢华大师的交流中,他们看到了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热爱,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执着,是非遗文化得以传承的根基。而大师们对创新发展的思考,让他们明白,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新时代语境下,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
  此次界首工艺陶瓷厂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探寻,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调研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他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传播界首彩陶文化,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界首彩陶这朵陶艺奇葩,将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千年陶韵在新时代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图为调研团成员通过卢莉华老师细致教学后进行的纹饰雕刻。李心妍 摄
通讯员 张颢严
作者:张颢严    来源:个人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同心筑暖流|合肥工大学子以团队之力点亮福利院童心
  • 安徽理工大学“薪火计划”团队调研界首彩陶: 青年视角探非遗传承破局之路
  • 探寻界首彩陶技艺,传承千年非遗文化 —— “薪火计划”非遗文化调研团界首工艺陶瓷厂
  • “心灵驿站・相遇计划”:为福利院儿童点亮心光
  • 乡约好柿多,共话振兴计
  • 乡约好柿多,共话振兴计
  • 2025年7月6日,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赴莆田市仙游县“闽台同心,乡约振兴”调研实践队来到了位于莆田市仙游县的台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 07-08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惠溪知行”乡村振兴促进团支教活动顺利开营
  • 地信学院:志愿填报“导航员”, 为青春梦想点亮“方向灯”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