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安徽理工大学踏访安徽皖北,聆听抗战岁月的铿锵回响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为深入了解抗战历史,从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安徽理工大学星火逐光实践团于7月2日至5日,怀着崇敬与求知的心情,奔赴安徽省界首市和阜阳市,开展了一系列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通过采访参战老兵、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走访群众收集口述历史等多种形式,沉浸式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对话老兵:用生命镌刻的精神丰碑
  界首市老年大学的会议室里,代建礼老战士摩挲着褪色的军功章,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当年在战场上,子弹从耳边擦过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守住阵地,不能让身后的百姓遭殃。”作为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红色宣讲团成员,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讲述边境作战时的生死瞬间,“有个战友为了掩护伤员撤退,自己被弹片击中,临终前还抓着我的手说“代哥,替我看看新中国的好日子。”退休后的代建礼将战场记忆转化为公益动力,作为界首关工委“五老”成员,他每月都会去中小学讲述抗战历史。“现在的孩子没经历过苦日子,更要知道今天的安宁是多少人用命换的。”他突然握住团队成员的手,眼神灼灼,“你们年轻人要记住,课本上的‘牺牲’二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战士的热血。”
       图为代建礼老战士向实践队员讲述革命历史。田泽坤供图
  纪念馆沉思:凝固的历史与永恒的精神
  走进阜阳革命烈士纪念馆,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亮了墙上密密麻麻的英雄名录。志愿者指着名录中一处泛黄的字迹说:“这是1943年补充上去的烈士名单,上面那个叫孙小梅的女战士,才19岁,是队伍里的卫生员,在掩护伤员撤退时被日军包围,最后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名录旁的展柜里,一份褪色的花名册上,抗日联防队队长的批注清晰可见:“三排战士全体阵亡,最小的马栓才15岁,名字得记上,不能让他白死……”在英雄名录前,年近七旬的一位市民指着其中一个名字,声音有些哽咽:“这是我父亲的老班长,牺牲时和我现在的孙子同岁,连张照片都没留下,就只有这三个字刻在这儿。”他转头对团队成员说:“你们看这满墙的名字,每一个都曾是活生生的人啊。现在有人觉得这些名字只是符号,可要是没有他们把命留在了战场上,哪有我们今天能安稳地念出这些名字的机会?”
       图为实践队员轻抚英烈名录。田泽坤 供图。
  街头寻访:散落在民间的历史记忆
  商业街的老茶馆里,68岁的裁缝铺老板周桂兰放下手中的针线,从樟木箱底翻出一件打满补丁的粗布褂子:“这是我公公年轻时穿的,1940年日本人来的时候,他就穿着这个帮游击队藏过粮食,后心被刺刀划了个大口子,差点没挺过来。”隔壁杂货铺的李叔听见了,凑过来说:“我家老屋墙根下,现在还能看到当年炮轰的弹坑。我爷爷总说,那时候街坊四邻凑在一起做布鞋,男人偷偷给队伍送情报,女人就把仅有的口粮省下来给伤员,谁都没想着往后退。”社区公园里,带孙子遛弯的张阿姨指着不远处的老槐树:“这树可有年头了,当年抗日队伍就在这树下开过会。我姥姥说,那时候她才十来岁,总帮着放哨,看到戴帽子的就往树上爬,摇三下树枝当信号。”她摸着孙子的头,对团队成员说:“这些事啊,老人活着的时候总念叨,现在他们走了,我们做晚辈的就得记着。你看现在孩子们能在公园里跑着玩,不就是当年那些街坊们一点点拼出来的安稳吗?”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居民交流抗战故事。田泽坤供图
  三天的寻访里,从老兵颤抖的声线到纪念馆沉默的文物,从街头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到年轻人湿润的眼眶,抗战记忆以不同的形态在时光里生长。当团队成员与代建礼老战士在夕阳下合影时,他突然说:“你们拍的不是我,是所有没回来的人。”那一刻,镜头里的笑容与历史的重量重叠,正如纪念馆群雕上冲锋的战士——他们从未离开,只是化作了万家灯火里的每一份安宁。未来,团队将带着这份感悟与力量,在传承中创新,在奋斗中前行,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通讯员黄家凤)
作者:黄家凤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心灵驿站・相遇计划”:为福利院儿童点亮心光
  • 乡约好柿多,共话振兴计
  • 乡约好柿多,共话振兴计
  • 2025年7月6日,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赴莆田市仙游县“闽台同心,乡约振兴”调研实践队来到了位于莆田市仙游县的台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 07-08
  • “智慧助老e路,安全护老同行”
  • “智慧助老e路,安全护老同行”
  • 7月1日至3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银龄智援青年实践团在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竹园村开展了以“智慧助老e路,安全护老同行”为主题的
  • 07-08
  • 童心筑梦再出发,文艺汇演绘别章 ——合肥大学红十字会“共镌曙光”队三下乡活动圆满收
  • 七月田埂上的青春印记 —— 艺术赋能红色文旅振兴实践感悟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