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故窑遗韵,叩问传承之惑 6月30日上午,安徽理工大学“薪火计划”非遗文化保护实践团队从学校南门出发,奔赴界首中原十三窑所在地——田营镇,这里是界首彩陶的主要发源与传承地。团队此行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实践,搭建起高校学子与非遗文化的桥梁,用青春力量助力非遗技艺焕发新生,让界首彩陶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团队成员抵达后,在田营镇韩楼村完成住宿安置。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调研当地居民。 李心妍 摄
当日下午,团队成员在韩楼村、计窑村等地开展走访调研。调研面向当地居民、商铺老板、小摊从业者、学生、彩陶老一辈从业者等不同群体,围绕界首彩陶文化的认知程度、当地发展历史、目前产业化程度以及年轻人对其发展的影响等焦点问题展开。据了解,20年前当地几乎家家户户从事彩陶相关产业,生产日用陶盆陶罐,也存在众多彩陶厂。然而,受新兴产业冲击,加之陶器产业费力、工艺繁琐、利润低等因素,彩陶产业逐渐在当地产业中式微。不过,如今学校和政府正加大对界首彩陶的保护与宣传力度,包括举办宣传讲座,以及在阜阳科技工程学校设立彩陶相关专业等。调研结束后,在当地人指引下,团队来到计窑村保存较为完好的老窑址,该窑址现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年久失修,杂草丛生,无人专门管理,仅立有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标牌,且被铁皮包围,无法进入。团队此次以返乡大学生身份进行非遗文化保护宣传,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赞扬。
对话匠心薪火,触摸艺术脉搏 7月1日上午,团队来到界首彩陶馆,在传承人邢淑芹老师带领下进行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邢老师从民间收集的民用陶器,如陶盆、陶罐、陶制鼓风机、酿酒陶具等。随后,团队参观了“王京胜非遗工作室”和“闫玉敏非遗工作室”,欣赏了二位大师的水月观音、十二乐俑、青春、江淮母亲等代表性作品,并了解了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与对彩陶的深厚情结。作为闫玉敏老师的关门弟子,邢淑芹老师深受其影响,不断推动彩陶产业创新。在中原十三窑展览馆中,团队看到邢老师众多作品在器形、色彩上的创新变化,还见识到她利用彩陶制作的各类文创产品。参观后,团队成员对邢老师进行访谈,深入探讨界首彩陶的传承发展以及青年人传承保护的路径。之后,在邢老师工作室,团队成员跟随卢老师学习拉坯、修坯、刻画等制作工艺,并将“薪火计划”会徽刻制在彩陶之上。
图为桂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彩陶展览馆。 李心妍 摄
当日下午,团队前往界首博物馆,在桂老师带领下参观彩陶展览馆,了解界首彩陶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从古老文物到现代文创,界首彩陶的历史积淀体现在器形演变、纹饰创新和工艺进步上。单就纹饰而言,从宋代花鸟鱼虫、清代小说人物,到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再到融合敦煌文化及独特创新,界首彩陶吸收剪纸、书画、雕塑等艺术手法,形成自身特色。随后,团队来到界首市文化活动中心,参观彩陶展览,并在界首剪纸传承人刘老师指导下体验界首剪纸,还与市文化馆馆长对接,完成安徽理工大学美育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深研技艺精髓,共绘传承新篇 7月2日上午,团队来到本次“三下乡”活动的最后一站——界首工艺陶瓷厂,这里也是彩陶艺术家卢莉华与其兄长卢华大师的工作室所在地。界首以该厂为中心对周边进行扩建,建成了陶艺公园。陶瓷厂内保留着老厂址、彩陶制作厅、陶泥存放厅、大师工作室和彩陶展览馆等。团队成员先在展览馆欣赏了卢莉华、卢华二位老师的彩陶作品,其中卢莉华老师的代表作刀马人令人印象深刻。接着,成员们现场观摩了卢华老师给陶器上第一遍化妆图的过程。据悉,上化妆图是界首彩陶制作的一大特色,需先在修好的坯上涂棕褐色薄泥浆,晾干后再涂灰白色灰泥,晾干后再次修坯方可刻画,如此能形成灰白色底的褐色图案,借鉴了界首剪纸的镂空艺术。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彩陶艺术家卢莉华老师。 李心妍 摄
期间,团队有幸采访了卢莉华老师。她回忆起儿时与哥哥在工艺陶瓷厂跟随父亲学习彩陶的经历,还提及韩美林大师来厂指导工作时对自己艺术风格和思想的深远影响。采访中,卢莉华老师一边与团队交流,一边刻画陶器纹饰刀马人,团队成员全程观摩了大师的精湛技艺。卢老师以《卖油翁》为例,勉励同学们以兴趣为动力,凭借热爱与坚持成就事业。此外,双方还就界首彩陶的传承困境、产业化现状以及青年人融入非遗传承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通讯员 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