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非遗薪火传承》推普实践团队三下乡之探索神秘释比文化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
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非遗薪火传承》推普实践团队三下乡之探索神秘释比文化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工作人员合照
2025年盛夏的 7 月 4 日,四川省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 “寻踪释比” 活动,在三下乡团队的镜头之下显露出它的神秘面纱,带着对古老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使命,我们走进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蒲溪乡休溪村,在这片沉淀着千年羌族记忆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探寻释比文化的实践之旅。
此次活动以释比文化为核心,以传承保护为目标,旨在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民族文化传承。
蒲溪乡休溪村,作为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保留着完整的羌族传统习俗与释比技艺,这里的释比(羌族文化的传承者、祭司)承载着羌族的历史、宗教、礼仪等珍贵文化记忆,是团队开展实践活动的绝佳选择。响应国家 “三下乡” 号召,团队成员们扎根乡村,与当地羌族同胞深度交流,系统学习释比文化知识,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活动首日团队在休溪村村委会的协助下,见到了当地德高望重的释比传承人(孟子成,今年82岁)。传承人用略带口音的汉语结合羌语,向成员们讲述了释比文化的起源与意义 —— 释比是羌族的 “百科全书式” 人物,不仅负责主持祭祀、婚丧嫁娶等仪式,还会古老歌谣等技艺,是羌族文化的 “活化石”。 
午后,团队成员踏入休溪村乡村博物馆,古朴的木梁下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羌族文物,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身着传统服饰的释比传承人立于展厅中央,手中的羊皮鼓泛着岁月的光泽,猴头帽上的银饰在光影中微微晃动。在成员们期待的目光下,一场充满神秘色彩的释比仪式缓缓拉开帷幕。​
传承人先进行祝福仪式,他手持羊皮鼓,缓缓走向馆外的青稞田,鼓面紧绷的羊皮随着步伐轻轻震颤。抵达田边,他双脚分开,呈马步站立,神情肃穆而庄重。鼓声骤然响起,节奏沉稳有力,“咚、咚、咚” 的声响在田野间回荡,仿佛唤醒了沉睡的土地。紧接着,古老的羌语祝词从传承人的口中倾泻而出,那抑扬顿挫的语调,像是与神灵的对话,诉说着羌族人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切期盼。传承人边念祝词,边将手中的青稞洒向四方,每一粒青稞都承载着美好的祝愿。团队成员们屏气凝神,用相机、录音设备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深切感受到祝福仪式中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图为孟子成对释比文化进行讲解

图为孟子成与实践团队进行交流

 

图为孟子成与带队老师进行拍照纪念

图为该实践团队圆满完成任务拍照纪念
祝福仪式结束后,展现释比文化的舞蹈随之展开。传承人将羊皮鼓斜挎在腰间,双手灵活舞动。他的步伐轻盈而矫健,时而腾跃,时而旋转,鼓点也随之变得欢快热烈。舞蹈过程中,传承人不断变换手势,手中的鼓槌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配合着鼓点,演绎出羌族先民与自然抗争、与神灵沟通的场景。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仿佛将羌族的历史故事鲜活地呈现在众人眼前。猴头帽上的银饰随着舞蹈叮当作响,与鼓声交织成独特的旋律。团队成员们被这极具感染力的舞蹈深深吸引,沉浸在释比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中,深刻领略到释比文化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羌族人民情感与精神的生动表达,此次实践为休溪村释比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青年视角的建议,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瑰宝。

 
作者:刘欣    来源:实地考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具身寻觅‘两弹星火’,沉浸探访文化咨治”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六尺巷 探访六尺巷
  • 探索界首彩陶,传承非遗之光
  • 探索界首彩陶,传承非遗之光
  • 6月30日,安徽理工大学的一支大学生实践团队在安徽省界首市开展了关于界首彩陶的非遗调研。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隋
  • 07-09
  • 节奏跃动心灵,歌声燃起热爱
  • 7月9日,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向思蔓走进重庆市巫溪县徐家镇徐家中心小学,为徐家中心小
  • 07-09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