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安徽理工大学的一支大学生实践团队在安徽省界首市开展了关于界首彩陶的非遗调研。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等艺术风格 ,其器型古朴厚重,刻画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艺术与实用兼备,有“东方之秀”的美称,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和传承现状,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初访界首市田营镇,开启彩陶文化之门 实践团队一行来到界首市田营镇韩楼村。团队成员对当地居民、商铺老板、小摊从业者、学生、彩陶老一辈从业者等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界首彩陶从单一陶器发展为三彩刻画陶的历史进程。界首彩陶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古代受唐三彩影响形成了初步的风格,元明时期移民迁入带来新的制陶工艺,明清时期戏曲、小说、木版年画盛行,又为彩陶创作提供了新元素,到晚清民国时,彩陶除实用器外,还出现了陈列品和摆件。在讲解过程中,同学们被界首彩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通过此次调研,同学们对界首彩陶有了初步但深刻的认识,为后续深入探究奠定了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对居民展开调研。李心妍 摄
拜访彩陶手艺人,感受工匠精神 离开韩楼村后,实践团队前往计窑村老窑址,界首彩陶技艺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界首市颍河南岸的13个村,因每个村的村民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名均以“陶窑”为名,因此有“十三窑”之说。实践团队来到界首十三窑其中之一的计窑旧窑址,探寻古老的制陶遗迹。站在计窑旧址前,看着那残旧的窑体和周围散落的陶片,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这里窑火熊熊、制陶工人忙碌的场景。尽管岁月已经让窑址变得破败不堪,但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却依然厚重。同学们仔细观察着窑址的结构,了解古法烧制的过程,感受到了先辈们的智慧和勤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界首彩陶的烧制技艺代代相传,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通过参观计窑旧址,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更加坚定了宣传、保护及传承“界首彩陶”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来到计窑村老窑址。田泽坤 摄
团队成员拜访了老一辈彩陶手艺人老师,老师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彩陶的制作过程。他从选泥说起,强调优质的陶土是制作精美彩陶的基础;接着谈到拉坯,这是赋予陶土初步形状的关键步骤,需要工匠具备熟练的技巧和稳定的手法;修坯则是对拉坯后的陶坯进行精细修整,使其更加规整美观;上化妆土能为彩陶增添独特的质感和色彩;刻画是界首彩陶的核心技艺之一,工匠们用铁笔等工具在陶坯上勾勒出各种生动的图案,有传统的戏曲人物、花鸟鱼虫等,这些图案往往取材于民间生活和传统文化;上釉则为彩陶披上一层绚丽的外衣,不同的釉料和烧制工艺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和光泽效果;最后是烧制,这一步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工匠精准把握火候和时间,才能让彩陶在窑火中完成华丽蜕变。

图为团队成员观察彩陶手艺人制作彩陶。田泽坤 摄
传承非遗文化,收获认可赞美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在当地受到热烈欢迎,作为安徽理工大学返乡大学生进行非遗文化保护宣传得到了当地居民的高度评价与赞扬。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认识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为界首彩陶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回到学校后,实践团队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向更多同学宣传界首彩陶文化;利用专业知识,制作精美的宣传视频和文创产品,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界首彩陶的影响力;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探索界首彩陶的传承与发展新模式。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界首彩陶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传承千年,永不落幕。
图为“薪火计划”调研成员在安徽理工大学门前合影。李心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