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江西师范大学青春三下乡 | 浮梁茶香寻匠心,工夫红茶韵悠长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
  青春三下乡|浮梁茶香寻匠心,工夫红茶韵悠长
  为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瓷源茶韵·浮梁拾光”中华文化传承实践队于7月7日前往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开启了一场“以茶为媒,以文化根”的非遗技艺探源之旅。
  01匠心话茶史,茶香蕴古韵
  
  潘老师为队员讲解茶文化
  在潘齐顺老师的热情接待下,实践队员们首先系统地了解了浮梁红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潘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详细阐述了这一中国红茶珍品的发展脉络:浮梁红茶作为中国传统名茶,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数百年前,在明清时期便已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亚各国,成为享誉国际的茶中珍品。
  
         浮梁红茶在阳光下的颜色
  其独特的发酵工艺和精湛的制作技艺,造就了茶汤红艳明亮、香气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甘爽的卓越品质,在国内外茶叶评比中屡获殊荣。通过潘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队员们不仅领略到浮梁红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精髓,更透过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深切感受到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
  02古法制新韵,茶艺传千年
  
  实践队在茶园里采茶
  戴上斗笠、挎起茶篓,队员们走进生态茶园参与鲜叶采摘,在潘老师指导下学习“提手采”技法——拇指与食指轻捏芽叶基部,顺势上提避免损伤茶梗。“采摘要‘嫩匀净’,制茶要‘稳准细’,做茶如做人,急不得。”潘老师的话让队员们深有感触。
  
  
  潘老师指导实践队进行茶叶萎凋
  “萎凋要观天时,揉捻需顺茶性,发酵得察色泽,干燥必守火候。”在潘老师的示范下,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浮梁工夫红茶的传统制作全流程。从清晨采摘一芽二叶的鲜叶,到室内自然萎凋4-6小时保持水分平衡,再到双手沿顺时针方向揉捻使茶汁溢出,每一步都凝结着“看天做茶、以手传心”的古老智慧。
  
  实践队在品尝浮梁红茶
  在亲手参与揉捻、发酵环节后,队员们捧着共同制作的茶叶围坐品茗。茶汤入喉,醇厚回甘间,大家更深刻体会到:浮梁红茶的韵味,不仅来自工艺的淬炼,更源于一代代茶人的坚守。队员周勤说:“从采摘到成茶,每一步都是与自然对话、与历史对话。作为外语专业学生,我们更要讲好这‘一片叶子’的故事,让中国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03茶山初体验,匠心共传承
  
  实践队品尝自制红茶
  在非遗传承人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们不仅系统学习了浮梁工夫红茶的传统制作工艺,更深刻体会到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内核。潘老师以其质朴热忱的人格魅力和严谨专业的制茶态度,为团队调研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在他的指导下,队员们成功制作出独具特色的团队纪念茶品。
  
  
  实践队与潘师傅的合影
  此次浮梁之行,实践队不仅触摸到非遗技艺的温度,更明晰了青年的文化使命。浮梁工夫红茶的传承,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缩影。在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的征程上,青年学子正以实际行动,让千年茶香在新时代续写悠长韵味。(作者:韩修悦,赵丹,周勤,陈炯英,胡嘉怡,江安琪,纪益群,苏婷惠,学校: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韩修悦 江安琪 赵丹 胡嘉怡 周勤 陈炯英 苏婷惠 纪益群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瓷源茶韵 浮梁拾光” 中华文化传承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支慧助农先锋队”开启三下乡之旅,助力乡村农业发展
  • 健康服务进乡村 青春力量暖民心 ——医学技术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活动纪实
  • 皮里春秋皆炽诚,非遗匠心自铿锵
  • 江西师范大学青春三下乡 | 浮梁茶香寻匠心,工夫红茶韵悠长
  • 古丈反诈暖心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大学生进村支招,老人惜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