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从“猪屎寨”到5A景区:德夯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
7月7日,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能量”社会实践队走进德夯苗寨,在村委会老木楼的斑驳墙面上,触摸到一段从闭塞山村到5A景区的沧桑蝶变。
路通百业兴:一条公路带来的千年之变
“1986年之前,我们村连自行车都进不来。”村委会石主任指着如今宽阔的旅游专线回忆道。实践队查阅史料发现,这个以石姓为主的苗寨已有近千年历史,但真正的巨变始于那条穿山越岭的公路。
实践队员的调研笔记中写到两组数据对比:修路前,村民年均收入不足300元;2024年,仅民宿经营户年均收入就高达8万元。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生活方式上——“以前家家养猪,路上都是粪污,被外人叫‘猪屎寨’。”石主任笑着说,“现在村寨里引天山洞水,许多来访的游客都夸这水能直接喝。”实践队沿溪考察时,恰遇参加“找螃蟹”生态体验的亲子团,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与潺潺水声交织,构成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图为石主任为实践队员介绍德夯村的发展。潘柯伊摄
文化活态传承:从火塘到舞台的嬗变
夜幕降临,鼓楼广场上《德夯环境》的演出正在上演,但实践队更关注幕后的故事:“现在登台表演的,很多是当年围着火堆唱歌的村民。”石主任介绍。这种转变并非没有阵痛——实践队员访谈发现,商业化表演使部分仪式简化,但也在反作用于文化创新。
在非遗工坊区,队员们遇到了正在编织背篓的龙阿公。这种曾经的生产工具,如今标价188元摆在文创店。“年轻人觉得不如塑料筐方便,但游客就爱这个‘原生态’。”老人手上的老茧记录者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关键要在保留内核的前提下适应新需求。”实践队员笔记中写道。
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振兴的德夯实践
“景区是和旅游公司合作的,但村民也是主要参与者。”石主任介绍说。实践队发现,德夯村形成了“政府+企业+村民”的共治模式:政府负责基础设施,企业负责经营管理,村民则通过民宿、餐饮、手工艺等参与其中。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景区专业化运营,又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值得一提的是村里的应急救援队。这支由村民自发组成的队伍,义务参与救火、安全巡查,成为乡村治理的靓丽名片。“平时村干部轮流值班,处理突发状况。”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让队员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石主任的访谈合影。韩颖摄
“乡村振兴不是涂脂抹粉,而要重塑乡村的生命力。”离村时,夕阳为吊脚楼镀上金边,广场上传来排练新编苗歌的欢快旋律。这些声音与景象,都将化作万字调研报告中的鲜活案例,为武陵山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德夯样本”。
 
作者:杨紫韩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红色基因薪火传 时代新篇共绘就
  • 红色基因薪火传 时代新篇共绘就
  • 2025年7月2日,“青春.薪火”团队在郑州中原英烈纪念馆成功举办了“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红色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展览、演讲
  • 07-09
  • 爱在苗鼓,功在千秋——吉首大学“政能量”社会实践队探访州级非遗传承人石金琦记
  • 苗鼓薪火传承处,青春践悟文化根  ——吉首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湘西苗族鼓舞
  • 助力乡村振兴,实验室实践探索粮食产业新路径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