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
7月4日清晨,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红弋泾行"团队踏上了泾县文化调研之旅。首站来到郑国民油布伞工坊,这里不仅是传统工艺的传承基地,更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文化空间。
在工坊的原料仓库,郑师傅拿起一根毛竹解释道:"我们只选用优质竹子,这样的材质才能保证伞骨的强度和韧性。"在制作车间,队员们目睹了老师傅们精湛的技艺:一位老师傅正在用特制的刀具将伞骨削成完美的弧形,这个动作他已经重复了四十年。
郑国民特别向团队展示了工坊的创新发展之路:"我们建立了'传统+创新'的双轨制模式。传统产品坚持古法制作,主要面向收藏市场;创新产品则融入现代元素,主打年轻消费群体。"他拿起一把伞介绍道:"这款产品我们采用了防水技术,既保留了传统的外观,又大大提升了实用性。"
下午,团队来到查济古镇开展深入调研。这座被誉为"活着的明清建筑博物馆"的古镇,让队员们叹为观止。在祠堂,队员们发现梁架上的木雕保存完好,雕刻的历史故事依然清晰可见。但同时也注意到,部分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需保护修缮。
通过了解,团队了解到:古镇正在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完成核心区50处古建筑的修缮工作。但资金缺口较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是主要制约因素。
在游客中心,团队偶遇了一个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写生团。带队老师表示:"我们每年都会带学生来这里写生,但感觉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原生态的东西在减少。"这个反馈引起了团队的深思。
调研结束前,团队提出了初步建议:建立"非遗工坊+写生基地+康养中心"的融合发展模式,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创造经济价值。此次调研形成的2万字调研报告,将为后续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红弋泾行暑期社会实践团 杨露、郭瑶 来源:大学生网报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