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能量”社会实践队赴湘西德夯苗寨,开展主题为“传承非遗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地调研与体验活动。队员们通过沉浸式体验苗鼓民俗表演、观摩苗绣蜡染技艺、品味传统米酒,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增进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中的重要作用。
苗鼓铿锵,激扬共通精神
实践队首先观看了德夯苗寨极具特色的原生态苗鼓表演。鼓点节奏鲜明有力,舞姿刚健奔放,生动演绎着苗族的历史传说与生活智慧。实践队队员深刻感受到,这震撼人心的鼓点不仅是苗族文化的独特标识,其蕴含的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内核,更是中华民族共通的情感表达与价值追求,是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强劲脉搏。
绣染传情,彰显文化交融
在苗寨的非遗工坊内,队员们驻足观摩了苗绣与蜡染的制作过程。传承人飞针走线,以五彩丝线绣制寓意深远的图腾;巧手点蜡浸染,靛蓝布匹上绽放古朴神秘的花纹。苗绣、蜡染的图案纹样、色彩运用,既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审美与智慧,也融汇了中华文化的普遍元素,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生动例证。队员们通过近距离接触,直观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基因载体的重要意义。
米酒共饮,增进团结情谊
活动尾声,热情好客的苗家人以自酿的醇香米酒款待实践队员。清冽的米酒入口,不仅品味到独特的民族风味,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队员们与传承人、当地居民围坐畅谈,交流非遗保护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共话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景。实践队员表示:“这杯米酒,承载着苗家人的深情厚谊,也让我们体会到,在共同的文化根脉和情感纽带中,民族团结的情谊愈发醇厚。”
此次德夯苗寨之行,“政能量”实践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观察、亲身体验与深度交流,系统性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根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将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深入研究非遗保护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在联系,自觉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