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洱源支教与文化实践总结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
  在洱源县右所镇的这段时光,我在教学与文化探索的双重体验中收获了成长。两堂英语课与两场文化实践活动,像两颗饱满的果实,串联起我对这片土地的初印象。
  
  英语课堂上,我聚焦现在进行时和感叹句教学。考虑到当地学生的基础,我用“洱源的四季”作为主题,让学生用“正在做什么”描述田间劳作、湖边嬉戏的场景,在熟悉的生活画面中掌握语法。而感叹句的学习,则变成了一场“赞美家乡”的比赛——“HowbeautifulErhaiLakeis!”“Whatdeliciousmilkfanitis!”当孩子们用略显生涩却充满热情的句子赞美家乡时,语法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规则,而变成了表达热爱的工具。两节课下来,我发现比起“教多少”,让学生觉得“英语有用、有趣”更重要。
  
  实践活动则让我走进了洱源的烟火与传承。亲手制作乳扇时,看着新鲜牛奶在酸水作用下慢慢凝结,被师傅灵巧地拉成薄如蝉翼的扇状,在阳光下泛着乳白的光泽,才明白这道特色美食背后是世代相传的手艺。我尝试拉扯奶皮时,要么用力过猛扯破,要么力度不够拉不开,师傅笑着说:“就像做人,要刚柔相济。”简单的话语里,藏着劳动中的智慧。
  
  邓川汉调的体验更让我震撼。老艺人们手持乐器,一开口便是婉转悠长的唱腔,既有汉族民歌的细腻,又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韵律。我跟着学唱《采茶调》,才发现看似简单的曲调,藏着复杂的换气与转音。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艺人告诉我,年轻时唱汉调是田间劳作的消遣,如今想把调子传下去。当我跟着节奏轻轻哼唱,看着老人眼里的光,忽然懂得文化传承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你一句我一句的接续。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支教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双向的成长——孩子们让我看到纯真与热爱,而洱源的文化与手艺,则教会我敬畏与传承。在这里的每一课,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
  
作者:颜家盈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英雄血脉——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缅怀活动
  • 深耕乡土铸医魂:临床学子三下乡纪实录——医路星火践初心 文化传承谱新篇
  • 阳明书院传心学,庐陵文化续古韵
  • 吉州窑边绘彩韵,非遗薪火代代传 ——江西师范大学“瓷韵乡兴·永和先锋”队对话吉州窑
  • 聚焦基层治理,共绘振兴新貌
  • 聚焦基层治理,共绘振兴新貌
  • 三下乡实践队深入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对话镇人大副主席,解码这座赣中乡镇以服务型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
  • 07-13
  • 江西师大学子三下乡:古窑燃千年薪火,匠心启时代新程
  • 守千年窑火匠心,焕吉州古瓷新彩 ——专访吉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