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成理学子三下乡 | 椒香漫石塔 兴业富乡民

发布时间:2025-07-15     阅读:
  导语
  为响应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产业帮扶,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部署,2025年7月11日上午,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椒香玫韵”志愿服务队深入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刘家镇石塔村,围绕“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主题,与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建平展开座谈。这位1979年出生,有着16年海军服役经历的村干部,用朴实的话语勾勒出石塔村从省级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蜕变轨迹,诠释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图为成员与周建平展开座谈 李欣宇 摄
 
  困境:土地荒芜、贫穷落后的“空心村”
  “我刚回来时,村里一片荒凉,一到秋冬就看不见一点绿色,”周书记回忆道。石塔村由原四合村和石塔村合并而成,全村3011名村民分散在7个小组,辖区面积仅5.6平方公里。这个典型的西部贫困村,人均耕地分散且杂草丛生,农业生产长期依赖自然条件。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村庄“空心化”问题突出,留守村民依靠传统耕作获得的微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计,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
  更为严峻的是部分村民思想观念的滞后性及其对基层组织的信任缺失问题。当村委会提出集中流转2000亩土地发展九叶青花椒产业时,部分村民尤其是老年群体表现出强烈抵触情绪。“传统农耕观念根深蒂固,‘种粮保本’‘流转吃亏’等思想普遍存在,部分村民甚至质疑干部从中渔利,”周书记坦言。为此,村干部们逐户走访,开展思想工作,个别农户需反复走访沟通,最多的一户先后登门沟通达7次之多。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滞后也制约着村庄发展——全村仅有一条蓄水能力不强的河沟作为主要水源,农业生产长期处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破局:一粒花椒撬动的“绿色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这一重要论断在石塔村的实践中得到深刻印证。该村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一关键,以“支部引领、公司带动、群众参与”为指导,盘活闲置土地,通过村集体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将零散贫瘠的耕地整合为规模化花椒种植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兼具生长周期短、投产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等优势的九叶青花椒特色种植产业。
  
  图为成员参观九叶青花椒基地 李欣宇 摄
  通过规模化种植青花椒,原本撂荒的耕地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连片的花椒林使曾经荒芜的农田重现生机、土地资源得到价值提升。同时,青花椒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有效带动了当地猪场养殖及龙虾产业等的协同发展,同时为周边农户创造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实现了产业联动与农民增收的双赢格局。
  乡村振兴产业蓬勃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前推进。在政策扶持下,石塔村建成垃圾分类站近30座,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两委秉持“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理念,倡导“环境治理从小处着手,乡风培育从细节做起”,推动村民环保意识与精神风貌同步提升;针对农业用水短缺问题,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修建蓄水池、储水田。
  为强化基层组织公信力建设,石塔村村委会严格落实村级事务公开制度:村级财务实行严格审批制度,低保评定全过程公示公开,37个低保名额精准落实到最困难群众手中。让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运行,每一项政策都惠及真正需要的群众。
  
  图为成员聆听周建平书记对石塔村的介绍 李欣宇 摄
  2024年9月29日,由宜宾开往重庆的首列列车抵达南溪站,标志着南溪站正式投入使用。石塔村因“离高速收费站、高铁都近”的区位优势,迎来发展新机遇。
  
  新生:产业矩阵绘就“共富地图”
  近年来,石塔村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之道,逐步焕发新颜:先后打造了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3个,发展九叶青花椒种植2500亩、莲藕1000亩、稻鱼(虾)1000亩、雷竹500亩、玫瑰园200亩,成功引进德康集团、美川林业、九通物流等优质业主,石塔村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0万元,先后荣获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级“六无”平安村、市级AAAA先进党组织等荣誉,昔日的撂荒地已化作连片绿洲。
  与此同时,产业发展为破解乡村“空心化”难题提供了重要出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石塔村成功实现了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在农忙时节甚至需要吸纳周边村庄劳动力。这一转变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更有效扭转了劳动力外流趋势。更可贵的是,产业发展让留守儿童重获父母陪伴,空巢老人得到子女照料,曾经冷清的村落重现生机。
  周书记认为,石塔村的蜕变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共识:“村干部要讲奉献,村民要肯干、有积极性、有想法,绝不能存在‘等靠要’思想,坐等上级的资金支持。”面向未来,他表示将把握近郊旅游发展机遇,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扶持双轮驱动”,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
  
  图为周建平书记阐述基层发展的内在主动性 李欣宇 摄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该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治理机制,成功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要求提供了鲜活样本。新征程上,石塔村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案|张小宇 周弛 李灿 李一佳 刘润鑫
  图片|李欣宇
  
  
作者:张小宇 周弛 李灿 李一佳 刘润鑫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椒香玫韵”志愿服务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成理学子三下乡 | 椒香漫石塔 兴业富乡民
  • 厦医学子急救行——急救赋能,红心淬炼,青春护航乡土安康
  • 苏州大学学子三下乡:彩虹桥连“欣”与“辛”,开学一课润童心
  • 青春聚力辽东行!这场实践活动藏着振兴密码
  • 非遗衍纸、扭扭棒、竹编画课程激活“中国黄桃小镇”的乡土基因
  • 青春暖银龄,长沙幼师高专“艺青年”三下乡为炎陵老人绘就“文艺夕阳红”
  • 青耘灌野助振兴,桂工学子用实践书写乡村答卷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