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炎陵,山风携着暖意拂过水口镇的青瓦屋檐。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艺彩飞扬蒲公英“三下乡”服务队的“艺青年”们,怀揣音乐、画笔与镜头走进敬老院、叩响“五老”家门、驻足田间地头,用一场名为 “蒲公英的银龄计划” 的暖心行动,将艺术的温度注入乡土暮年。
炎陵水口镇敬老院里,青春与银发共舞。文创组教老人用扭扭棒编出“向阳花”“如意结”,齐耳短发奶奶高举作品:“这朵花,我要别在胸口!”“艺青年”李响唱起《我的祖国》,曾为军人的爷爷指尖微颤,泪光中映着烽火岁月。《灯火里的中国》旋律悠扬,老人合掌轻和。民族舞热情奔放,中国舞衣袂翩跹,爷爷奶奶们随节拍拍手,掌声与笑声撞了满怀。文旅组架起“天安门”背景布,为老人拍摄“圆梦照”,并将活动过程制成纪念视频《青春暖夕阳》。

(文茜玲摄)
78岁的老党员邹房发,这位有着53年党龄的原村干部,曾带领村民在374亩田地上辛勤耕耘三十载。85岁的孟宪金老人,是一位精通技术的能人,他曾为保障全村唯一碾米厂的运转日夜操劳,甚至因工伤导致腿部瘫痪。83岁的空降兵老兵孟普生向志愿者们讲述了当年从400米高空跃出热气球训练的惊险,以及执行任务的经历。82岁的侦察兵老英雄张杨辉,抚摸着“五好战士”“神枪手”证书和援越抗美勋章,回忆着战场上的残酷,那被炮弹震聋的耳朵,成为他永不褪色的军功章。在容易被人遗忘的乡间,文旅组“艺青年”用镜头记录着参与新中国建设奋斗历程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实践者们。

(王利俊摄)
魅力水西村的古风连廊变身露天美术馆。起初摆手推拒的爷爷,在“艺青年”的鼓励下蘸取靛蓝,涂抹出记忆中的 “黄桃大丰收”;带孙子散步的奶奶以翠绿点染稻田,忽而笑道:“这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曾经当过人民教师的罗老师桃李满天下,提笔画出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向日葵。颜料在白纸上流淌,皱纹里盛满孩童般的专注与欣喜。

(黄波摄)
这些行动背后,是“艺青年”对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的深刻践行。当“艺青年”以专业之长温暖“夕阳”,便是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上播下文明的种子。今日抚过银发的手,终将接稳时代的接力棒;而曾被青春照亮的暮年微光,亦会化作星空,指引后来者守望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