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梅子婧)“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关键一环。7月14日“惠溪知行”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湘西古丈会溪村,采访了县级吊脚楼传承人石祖福和鲁德育,探寻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乡村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石祖福和鲁德育两位师傅,多年来致力于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实践。他们介绍,吊脚楼作为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建筑,不用一颗钉子,完全依靠榫卯结构搭建,凝聚着先辈们的建筑智慧。两三个人即可开工,并且会根据工期规定合理控制人数,十分灵活。令人惊叹的是,这种纯木结构的吊脚楼,在一直有人居住并妥善维护的情况下,可保存上百年,甚至比一些砖头房保存时间更久,是当之无愧的“长寿建筑”。
然而,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学习吊脚楼营造手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从业者基本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师傅。石祖福无奈地说:“这门手艺能养家糊口,但没办法带来更多收益,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
尽管面临传承困境,石祖福和鲁德育依然坚守,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吊脚楼文化。除了建造传统的吊脚楼,他们还用这门手工艺制作了许多精美的小型建筑模型以及生活用品,将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吊脚楼不仅是建筑,更是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会溪村若能合理开发利用吊脚楼文化,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或许能为乡村发展带来新契机,吸引年轻人回乡,为吊脚楼技艺传承注入新活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吊脚楼技艺,正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为会溪村实现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目标,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生机。

图为“惠溪知行”乡村振兴促进团采访石祖福和鲁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