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朱雅媛戴煜洋麻霖)7月12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惠溪知行”乡村振兴促进团抵达古丈县会溪村,与返乡青年粟光斌面对面。他把非遗搬进民宿,用一间小屋撬动整村蝶变,成为政策与个人理想同频共振的鲜活注脚。
乡土眷恋:从“想回家”到“必须回”
“小时候站在田埂上就想,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只是回忆。”粟光斌说。城市再亮,也照不亮心里的那条田埂。于是,他带着“守土传文”的念头回来了。
政策搭梯:让理想长上翅膀
乡村振兴号角一吹,“文化赋能”“非遗活化”这些词就成了真红利。粟光斌把在外学到的商业套路嫁接到家乡:老屋改造民宿,苗绣、傩戏做体验,政策补贴变成了启动资金。“跟国家对着干,永远干不成;顺着大势走,才能越走越宽。”
荷花定律:先扎根,再爆发
创业难熬时,他用“荷花定律”给自己打气:前二十天只见根须,一夜之间满塘花开。他劝年轻人:“先把自己埋进泥巴里,别怕慢,怕的是不敢往下扎。敢输,才有机会赢。”
共享账本:一家民宿带火一条村
粟光斌的账本里不只有利润,还有村民工资、青年孵化基金。下一步,他要组“乡村科研小队”,把试错经验打包成课程,免费教给后来者。“一个人富没意思,一村人富才算数。”

图为粟光斌与团队成员合影
如今,会溪村的夜晚亮起了民宿的灯,也亮起了文化自信。粟光斌和更多返乡青年的故事,正把“产业兴、村民富、村庄美”的蓝图,一笔一笔描成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