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潘超红 刘林杰 戴晓凡)参与“数映红途”促进团的剪纸装图书角活动,是我三下乡旅程中最温暖的片段。起初望着堆在桌上的红纸与剪刀,我并未想到这些简单工具会在孩子们手中绽放如此光彩。张煦涵老师示范时,红纸在她指间流转,剪刀开合间,五角星的棱角渐显,“福”字的纹路慢慢清晰。孩子们睁大眼睛盯着,小手跟着比划,那份专注像在雕琢稀世珍宝。有个男孩反复练习折叠角度,直到剪出对称的红旗图案,脸颊沾着红纸碎屑也顾不上擦;另一个女孩把剪坏的纸屑攒成小花,说要贴在图书角的角落里“不浪费”。

当孩子们把作品往书架上贴时,原本朴素的图书角渐渐有了温度。红色剪纸与泛黄的革命故事书相映,阳光穿过剪纸的镂空处,在书页上投下细碎光斑,像历史与当下在轻轻对话。看着孩子们踮脚把自己的作品贴得更高些,突然明白,这些剪纸不只是装饰,更是他们与红色文化对话的凭证。离开时,图书角已换上新颜。那些略显稚嫩的剪痕里,藏着比技巧更珍贵的东西。

三下乡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我们带来的不是完美的技艺,而是点燃兴趣的火种,让红色的印记以最质朴的方式,悄悄融进孩子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