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汗水和阳光的夏天,从7月13日到7月18日,作为江西师范大学”三下乡“实践小组的一员,我有幸参与了学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高喊着“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口号,我们乘坐大巴来到了上饶市这一红色土地上,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周里,我不仅积累了关于教学方面的经验,还用脚步丈量着这块土地。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也在尽我所能参加了许多活动,我的主线任务是支教,在支教之余也参加了调研和访谈,接下来我想谈谈这一周带给我的感受。

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未来我也将踏上三尺讲台,将自己所学倾囊教授给自己的学生。在这一周里我一共上了三次课,第一次一个人独立完成从备课到真正站上讲台授课的全部准备。在这期间有收获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我一共准备了两堂课,分别是“青铜器、陶器和甲骨文”以及“江西境内的传统文化”。在初次登上讲台的时候,我跟着黎老师走到教室的那段路一直在紧张,害怕自己忘记了课程内容、害怕学生反应平平、害怕课程效果不理想,但到真正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这些紧张就烟消云散了,随着PPT一页一页的滑过,我也逐渐变得从容,没有那么紧张了。而第二堂课所暴露出的问题就很多了,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课堂时间的把控不够,以至于20分钟就匆匆结束了。正如老师说的,我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说,我需要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去相信孩子们是有这个能力回答上来我抛出的问题的,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再比如说,课件不够精简,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处于一个不愿意听长篇大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就要尽量去文字化,融入趣味教学;最后就是无论是多么开放性的课程主题,最终都应该回归课本,和孩子们的教材相结合,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去授课。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我明白了身为一名公费师范生我的不足还有很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在未来三年不断丰富我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这一周里,我们参观了上饶集中营、杨时乔故居、新四军驻赣根据地以及信江书院,也走访了淤里村和石狮乡,用我们的脚步去点亮这片红色土地。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上饶集中营,与其说是感触,我想震撼更可以形容我的感受。在上饶集中营纪念馆中,我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大致了解了在这片土地上先辈们为了人民、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而积极与反动派作斗争的英勇事迹。直到走进了集中营遗址,我才真正读懂了毛主席所说的“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这句话的意义。集中营内陈列着站笼、老虎凳、烙铁等可怖的刑具,让人不禁起一身鸡皮疙瘩,置身其中,仿佛看到了先辈们在这样非人的折磨下仍坚守着心中的信仰的令人动容的场景。在遗址内,我反复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有着如此坚定的信念,我想是信仰吧,人无信仰则不立,信仰就如理想信念是指引人们前进的灯塔。因而哪怕是在如此黑暗的地方,先辈也能够在禁闭室的墙壁上一笔一划地刻下马克思、恩格斯等先贤的画像。我想。正是这些画像如明灯一般照亮了先辈们的内心。正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慷慨赴死,才有今天和平安定、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我们始终要牢记和平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的牺牲才有今日之盛世。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担负起我们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尽自己所能建设祖国,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不负先辈寄托、不负青春韶华、不负老师教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时光飞逝,“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迎来了尾声。在这一周里,我学会了许多在过去一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时光中都未学到的东西。我想,这短短的一周将会在我的青春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就如同心脏壁上美丽的花纹,绚烂而深刻,令人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