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同时弘扬革命文化,2024年7月17日,合肥工业大学实践团队,怀着对皖南红色遗迹的深切探寻之情,前往旌德县江村开展“探寻红色遗迹路·传承先辈革命魂”社会实践活动。
革命英烈江上青:书香草药育英魂,革命征途谱壮歌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江上青同志故居 通讯员 陈详 摄
在江村的古朴与宁静中,实践团队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踏入了江氏家族的历史长河,探寻了革命先驱江上青的不朽传奇。“江上青,又名江世侯,出身于一个充满书香与草药气息的中医世家,自幼便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医德的洗礼……”伴随着讲解员介绍,队员们仿佛跨越历史的长河,穿越回到了20世纪20年代。
在参观期间,讲解员介绍到,江上青同志早年投身学生运动,追求真理,加入共青团并转为共产党员,踏上革命道路。尽管多次因革命活动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创作了大量反映革命斗争的诗篇,展现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出狱后,他积极参与学运和抗日斗争,创办《新世纪周刊》,号召全国人民抗日,激励了无数中国青年。在抗战爆发后,他投入抗日宣传。在皖东北,他担任重要职务,创办《皖东北日报》,推动抗日政权建设和军政干校建设,争取地方士绅支持,促进多方合作,为皖东北的抗日斗争作出卓越贡献。
讲解员讲解部分结束后,实践团队队员们详细阅读了展厅中展板上的相关资料。根据介绍,江上青烈士纪念馆占地1000平方米,于2012年11月7日揭牌并对外开放,是宣城市首家市级廉政教育基地,是红色江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处于景区的优越地理位置,江上青烈士纪念馆每年接待20000余人次参观学习,该基地在开展廉政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江村以及江村现状 通讯员 陈详 摄
革命烈士谭梓生,铭刻历史丰碑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实践队员们步行数百米,踏入了红色县长——谭梓生革命烈士纪念馆,探寻这位革命先驱的光辉足迹。纪念馆的讲解员热心地为我们介绍了谭梓生同志的基本情况和革命事迹。谭梓生,又名谭栋,出身于安徽旌德的地主家庭,早年投身学生运动。受恽代英思想影响,他坚定了革命信念,先后求学于休宁万安中学、南京南方大学和上海政法大学,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图为团队成员所参观的谭梓生革命烈士纪念馆 通讯员 陈详 摄
随后,实践队员们来到谭梓生的事迹年代展区,这里记录了谭梓生同志一生的光辉事迹。1926年春,他回到家乡旌德县,接替梅大栋的地下党工作。1927年,他组建国民党旌德县党部,并被任命为旌德县县长,成为安徽省中共历史上的第一位县长,领导群众坚持斗争。因国民党反动派打压,他转战武汉,并在茶陵县担任县长,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位县长。1930年,他回到旌德,与党员交流后,前往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不幸在上海被捕,并于同年9月26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三十二岁。谭梓生的英勇和坚定永远铭刻在历史中。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谭梓生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解 通讯员 陈详 摄
赓续革命薪火,勇立时代先锋正是先辈们的上下求索,才造就了今日的康庄大道。无论我们走的多远,红色精神我们始终不能忘,红色基因应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血脉中。青年是时代责任的担当者,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使命感的驱使下,凭借其创造力、责任心,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先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作为青年人,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体会红色精神的伟大之处,更应该认真传承和发扬伟大红色精神,将其体现在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在回忆录中写道:“红色精神是文化软实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更要为祖国奋斗,拿稳手中的接力棒,继续跑出人生的加速度。”实践队员们也纷纷表示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多参与类似的调研活动,赓续好红色血脉,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通讯员 梁禹 沈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