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无人机翱翔万顷良田,新动力涌动农业心

发布时间:2024-08-02     阅读:
       7月16日,南京财经大学“低空经济队”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南通市通州区,开展了一场关于植保无人机应用的实地调研。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了解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探索低空经济的新机遇和发展方向。
       实践队员们首先来到了植保无人机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通州区“万顷良田”无人化农场,采访了农场的负责人。通过他的介绍,团队成员们了解到植保无人机在对大面积农田撒药、施肥过程中具有人工或其他机器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负责人说:“在运用植保无人机之前,我们运用的是自走式植保机,也叫‘高地隙植保机’。但是这种机器比起无人机,它会压到地里的一些庄稼,影响产量。而植保无人机则完全避免了这一问题,它能够在不接触作物的情况下,高效、均匀地完成作业,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诚如此言,在效率和速度方面,植保无人机可以在短时间内飞行数百亩甚至数千亩的土地,快速完成撒药和施肥任务,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对比人工和传统机械,人工撒药和施肥速度慢,效率低,特别是在大面积农田中,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非常高,而传统农业机械如喷雾机和施肥机也能提高效率,但它们受地形限制较大,且在复杂地形中作业效率降低。在精准性和灵活性方面,植保无人机可以精确控制撒药和施肥的量,减少浪费。它们还可以根据农田的具体情况调整飞行路线和作业参数,实现个性化管理。而人工操作难以做到精准控制,容易造成过量或不足,影响作物生长和资源利用效率。传统机械在精准性方面也存在局限,尤其是在不平坦或多障碍的农田中,难以实现精确作业。并且植保无人机相较于人工或传统机械,在成本、适应性和安全性以及环境友好方面都更具优势。植保无人机操作成本相对较低,尤其是长期来看,因为它们减少了人力需求和燃料消耗;且它们可以在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中作业,减少人员暴露于农药的风险,提高作业连续性和安全性;在环境方面,低空飞行可以减少药物飘移,保护非目标区域的环境。而人工不仅成本高,还难以在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中作业,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也可能导致农药和肥料的过量使用,增加环境风险。传统机械则需要更多的维护和运营成本,包括燃料、维修和操作人员的工资,面对极端天气和复杂地形适应性较差,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在作业时可能产生较大的噪音和振动,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干扰。
图为自走式植保机 通讯员 伏慧 摄
       在与农场负责人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们还了解到,植保无人机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农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通过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虫害等问题,为精准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为正在作业的植保无人机 通讯员 伏慧 摄
       除此之外,实践队员们也深入农村地区,走访了多个村子,有港北村、尹家园村、育民村等。队员们向这些村子的农户详细了解了植保无人机在当地的使用情况,农户们也热情地向队员们分享了他们使用植保无人机的实际体验。他们普遍反映,自从引入植保无人机后,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喷洒效率,还显著降低了人工成本。特别是在大面积农田作业时,无人机的优势更加明显,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喷洒工作,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有着显著的作用,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而且,由于无人机操作精准,减少了农药的浪费,对环境也更加友好。
图为育民村部分农田 通讯员 伏慧 摄
       队员们还前往植保无人机的供应商所在地进行了一些采访。供应商代表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植保无人机的类型、特点等。植保无人机集成了先进的导航系统、传感器技术和喷洒设备,能够实现精准定位、自主飞行和智能喷洒,这实际上是新质生产力的一种体现。这些高科技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使用更加科学、合理,既提高了防治效果,又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符合新质生产力所倡导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谈到未来发展趋势,供应商代表认为,植保无人机将与新质生产力更加深度融合。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植保无人机将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植保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升级,推动农业向着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此行的最后一天,实践队员们还找当地的农机推广站咨询了一些在当地推广植保无人机相关的政策措施。推广站的李站长详细介绍了他们在推进植保无人机应用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支持政策,包括提供购机补贴、组织技术培训等。李站长还进一步分享了南通通州区植保无人机的普及历程。他回忆道,最初植保无人机在当地还是新鲜事物,尝试使用的农户寥寥无几,因此普及速度相对较慢。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农户亲眼见证了植保无人机在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于是纷纷加入到使用者的行列中。这一转变使得植保无人机的使用人数迅速攀升,普及速度大大加快。如今,在南通通州区,几乎拥有较多农田的农户每户都配备了植保无人机,成为了农业生产的标配工具。尽管如此,由于市场饱和度的提高,近年来使用人数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而言,植保无人机已经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农机推广站站长合影 农机推广站工作人员 摄
       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交流,南京财经大学“低空经济队”暑期实践团队队员们对植保无人机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次调研也为低空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未来,南京财经大学“低空经济队”将继续关注和研究植保无人机等低空经济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低空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严瑾 伏慧)
 
作者:大学生网报    来源:大学生网报
社会实践推荐
  • “源网荷储”一体,助力乡村振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守望涧西区发展历史,寻找“同龄人”历史记忆
  • 2024江西省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实践高级研修班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