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寻访石雕老师,传承文化瑰宝

发布时间:2024-08-03     阅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在“文博热”持续、“文创风”劲吹的当下,弘扬传统文化刻不容缓,而石雕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人文价值。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了解石雕工艺魅力和传承情况,促成传统技艺的再创新与再发展,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麦场精神实践队于2024年7月13日拜访了了石雕大师杜庆收先生,实地感悟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麦场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为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杜庆收老师以儒家文化视为创作的起点,巧妙地选取尼山石作为依托,凭借精湛的石雕技艺,把源远流长的儒家传统文化与独具魅力的石雕文化精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每个石雕作品都能“活起来”,充满灵动之美。这种拥有创新进取之魄力、展现严谨精确的之态度的石雕精神,与社会实践队大力弘扬的新麦场精神不谋而合,创新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开拓创新知识运用的多元途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将结合,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观工作室,体验石雕魅力
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韦宁的带领下来到杜庆收老师的工作地点参观,杜庆收老师和他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社会实践队,一进大门引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栩栩如生的石雕,小院里都摆满了大型的石雕,每个石雕人物大约2米高,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灵魂,它们千姿百态,或粗旷豪放,或婉约细腻,无一不展示着杜庆收老师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视角,也让实践队员切实感悟了杜庆收老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以及背后所内涵的石雕精神与实践队弘扬的严谨精确的新麦场精神的巧妙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参观杜庆收老师的工作地点,不仅是让青年学子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要让青年学子们学习这里面蕴含的坚持不懈、创新进取的石雕精神和新麦场精神,将学术理论与文化实践相结合。
 
图为杜庆收老师带领参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子怡 摄
领略老师作品,触摸石雕灵魂
实践队员们在杜庆收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地下收藏室,一进入收藏室,首先看到的就是满屋摆放的精雕作品,这些作品比小院里的作品更精致细腻,体积也比小院里的作品小得多。这些作品都是采用曲阜当地特色尼山石为原料制作,每个作品背后都有自身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有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在日常生活发生的事,并且这些作品都是杜庆收老师结合史书与自身对故事的理解结合创作而成的。仔细观察,每个作品里的人物仿佛拥有自己的灵魂,他们的神态各异,人物的面部表情细致入微,服饰的纹理清晰可见。石雕背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山川树木等元素错落有致,相互映衬。整个石雕作品在光影的交织下,凸显出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其具有了生命,讲述着其自身传达的故事与情感。
 
图为杜庆收老师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子怡 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杜庆收老师耗时九年创作完成的《孔子圣迹图》系列石雕。这一系列作品不仅在工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更是将儒家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细腻的雕刻手法和精心的构图,杜庆收老师让古老的故事在石头上重新焕发生机,让实践队的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孔子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杜庆收老师能让石雕会“说话”,让石雕文化从历史中走出,使石雕技艺更贴近现代生活,让石雕作品传达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故事更通俗易懂。正如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传承千年历久弥新。
观石雕工艺,品匠心精神
实践队又走进了杜庆收老师的工作地点,他向实践队展示了雕刻的工具以及雕刻的过程。由于尼山石材质较软,市面上没有合适的工具,他现在所用的雕刻工具都是杜庆收老师亲自制作的。他的工作地点很简陋,周围的环境嘈杂混乱,蚊虫满天飞,肆意叮咬着杜庆收老师的肌肤。在这个恶劣的条件下,杜庆收老师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安静的世界,专心致志地完成他的作品。他专注于眼前的石料,手头的工具一刻也未停歇,他与石雕作品融为一体,心无旁骛,这展现的不仅仅是他用自己的执着和热爱书写着对石雕艺术的不懈追求,更展示出一位老师非凡的定力和对艺术的虔诚。杜庆收老师以刻刀为笔,将孔子故事和中华传统文化雕刻在尼山石上,这体现的就是实践队想要传承和弘扬的石雕精神和新麦场精神,将学术层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再创新再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文书写在中华大地上。
 
图为杜庆收老师给社会实践队讲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徐子怡 摄
杜庆收老师告诉社会实践队队员: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员对杜庆收老师的话感受颇深,这句话既是杜庆收老师让年轻人传承石雕工艺,也是让年轻人继承和弘扬石雕背后的精神内涵,这体现了杜庆收老师对未来年轻人的期许。
 
图为社会实践队与杜庆收老师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徐子怡 摄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表达,更是文化传承和精神传递的重要载体,也让队员们明白了真正的艺术成就并非来自于舒适的环境和顺遂的条件,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艺术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青年学子们要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在感悟文化魅力的同时,要学习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如同杜庆收老师身上坚持不懈、执着创新的石雕精神,和严谨精确、团结协作的新麦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青年人应当勇立潮头,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行动,让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绚丽新篇章!
 
 
 
 
 
作者:王梦琦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重人科学子三下乡:遵义会址秦邦宪住址一览
  • 安徽学子三下乡: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 安徽学子三下乡:共筑民族团结梦,促进文化交流桥
  • 重人科学子三下乡:访油纸伞的世界
  • “快乐奔跑”少儿腰旗橄榄球体验课堂
  • 云端体验奥运项目,学习奥运精神
  • 云端体验奥运项目,学习奥运精神
  • 在数字编织的梦幻舞台上,青年志愿者们携手中小学生们,共同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奥运之旅——线上体验乒乓球项目。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的
  • 08-03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