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经济繁荣发展、食品线上交易额迅速增长的当下,为深入了解网购食品安全现状、更好地维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7月29日至8月11日,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法助食安”社会实践调研队成员分别前往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江苏苏佳律师事务所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形式包括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开展访谈等。调研队员们走访多地、聚焦食品安全民生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为铸牢食品安全防线贡献青春力量。
随着近年来电商经济蓬勃发展,食品交易扩展线上交易模式,然而,由于网络交易的虚拟性和跨地域性,网售食品的流行使得食品安全监管与治理呈现新情态与新问题,亟需厘清网络食品交易的司法现状,探索相关法律适用。
怀揣着疑问,在七月初,调研团队就开始了此次调研活动的筹备。“如何解决职业打假人问题”“网购平台如何对商家进行有效监管”,一个个现实问题,启发着调研队员们的探索之路。在分工阅读了近400份判决书后,调查团队对纠纷诉求建立了数据模型分析,更好把握矛盾焦点。同时,调查队员们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出发,提取了如“仅退款如何处理”、“生鲜食品作为证据易腐败怎么办”等典型维权场景,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调查问卷和采访稿。
(图为网络食品交易类纠纷案件中原告诉求统计。张爽 供图)
7月30日至8月11日期间,正值酷暑,队员们不畏烈日炎炎,分别前往上海、徐州、盐城等地的基层法院与律所进行调研。一张办公桌,一份访谈提纲,调研队员们与法院、律所的工作人员们来了场“面对面”的访谈。访谈中,受访的法官与律师们结合自己承办的案件娓娓而谈,分享了他们在处理食品安全法律事务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探讨了在保障公平正义的同时,如何有效维护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权益。
“网络食品交易这类纠纷不仅涉及面广,而且类型多样,给消费者、商家以及我们这些从事法律服务的机构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其中,商品质量问题是网络食品交易中最为常见的纠纷类型之一。除此之外还存在虚假宣传、售后不到位、价格不透明、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一位资深律师在访谈中提到。调研队员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在访谈中增进了对网络食品交易产业链长、环节多、涉及面广的复杂情况的切实理解。
(图为调查队员前往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研。王天佑 供图)
除了法院和律所,调研队亦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调查问卷,收集消费者对网购维权的意见与建议。围绕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认知程度、网售食品常见问题、维权主要困难与相关合理诉求等主题,调研队在微博、贴吧、小红书等网络社区发布调查问卷,深入到了网络食品交易的市场一线,了解当下网购消费者维权现状。调查发现,虽然网络食品交易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存在着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调查研究,队员们更好地了解到当下网络食品交易纠纷情况与消费者、平台、商家三方利益诉求,把握食品交易核心矛盾。
(图为调研队员研讨案例。嵇梦瑶 供图)
基于实践收获,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消费者维权知识科普。科普文章下,用户一句“有用”的评论,足以让队员们感到由衷的喜悦。在微博、今日头条、知乎等平台上,队员们注册了“法助食安队”的账号,发布了一系列网购维权小贴士。从“三倍赔偿制度与十倍赔偿制度的区别”、“最低额限制”到“食品经营许可”等,调研队通过维权知识科普,助力普通消费者了解维权知识。
(图为团队合照。张馨悦 供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乎民生,牵动人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石,更是衡量国家治理能力与民生福祉的重要标尺。本次调研活动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们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理解,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相关法律治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地调研资料。
“不喾微茫,造炬成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食品安全连接千家万户的“小饭桌”,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调研队将以青春力量助力构建公平有序的食品交易网络环境,以满腔热忱投入法治中国建设基层实践!
(通讯员 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