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汉调桄桄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4-09-04     阅读:
  在七月的炽热阳光下,我随着大学生三下乡的队伍,踏入了那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世界——汉调桄桄的舞台。这场独特的艺术盛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也引发了我对现代文化的深刻思考。
  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
  
  (图为实践团参观汉调桄桄。通讯员 冯浩杰 摄)
  桄桄戏演出场地布置简约而不失韵味,而桄桄戏的腔调更独具特色,它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有陕南地方音乐优雅柔和的特点。当汉调桄桄的唱腔一响起,便如同一股强大的磁力,紧紧抓住了我的心,那独特的音韵、节奏,仿佛是历史的回响,携带着古老的智慧和情感,在空气中荡漾。
  老艺人热心地为我们介绍桄桄戏的发展令我印象深刻,我似乎从他那饱含岁月的沉淀的眼神中读出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师傅介绍的嗓音犹如古老的钟声,深沉而悠扬,将桄桄戏的人物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与此同时,我们的团队也都听得入了迷。
  在聆听这段久远的历史发展时,我不仅陶醉于汉调桄桄的艺术魅力,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其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内涵。它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百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通过汉调桄桄,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先辈们的喜怒哀乐。
  然而,在沉浸于汉调桄桄的美妙之中时,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了现代文化的领域。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现代文化以其多样化、时尚化和便捷性迅速占领了大众的视野。流行音乐、电影、短视频等各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层出不穷,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现代文化中一些浮躁、功利和缺乏深度的问题。
  汉调桄桄作为汉水流域尤其是汉水上游地区的传统地方戏,在传承华夏民族共同价值体系和准则的同时,体现了该区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然而,近年来其观众日渐减少,面临传承困境。
  与汉调桄桄等传统文化相比,现代文化在追求创新和速度的过程中,有时忽略了对内涵和品质的坚守。过度的娱乐化使得一些文化作品失去了灵魂,仅仅成为了短暂的消遣。而汉调桄桄这样的传统文化,虽然节奏较慢,但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却是现代文化所难以企及的。
  我们应当思考,如何在现代文化的洪流中,为传统文化保留一片净土,让它们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现代文化注入更多的深度和内涵。或许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现代科技、传播手段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
(图为实践团参观汉调桄桄。通讯员 冯浩杰 摄)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汉调桄桄的传承与传播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将其精髓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总之,这次观看汉调桄桄的经历,让我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现代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坚信,只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共生中,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元且有深度的文化景观,将传统文化的命脉延续下去。
作者:大学生网报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陕理工学子三下乡:绿水青山间,青年筑梦行 实践感悟心得
  • 汉调桄桄观后感
  • 汉调桄桄观后感
  • 在七月的炽热阳光下,我随着大学生三下乡的队伍,踏入了那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世界——汉调桄桄的舞台。
  • 09-04
  • 非遗木偶映乡梦,振兴丹心绘丰图
  • 渤海大学学子的文化传承之旅:访非遗古城,传中华古韵
  • “海映古镇,灯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赴乡村共筑振兴梦
  • 校友访谈|石河子大学学生会卫国戍边社会实践服务团访谈西部计划志愿者张润宇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