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品书香,湿地滩涂悟共生
首日9点,实践团在福州三坊七巷瑞来春堂集合。围绕以闽南沿海乡镇为背景的《命运》,大家热烈交流读书心得。大家了解到闽南文化虽然脱胎于中原农耕文化,由于受海洋文化的长期陶冶已经摆脱安于现状的特性,形成开放包容的特质。随后,实践团在瑞来春堂门口开展宣传。在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中,行人对专业知识接受度低;文明城市创建宣传,部分倡议也未契合民众需求。目前三坊七巷靠旅游带动文化传播,但过度商业化冲淡了文化底蕴。实践团建议,利用线上文学平台举办海洋文化主题征文、开展直播讲座。宣传前先调研民众需求,编写有趣且易懂的资料。比如将水产品安全知识以漫画呈现,把文明倡议融入生活小故事。从发展模式看,可打造“文化 + 公益”模式,定期举办海洋文化公益活动,增强民众对海洋文化的认同感 。下午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践团成员看到生态与经济融合成果,对“闽江口”认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切实感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思考人与海洋共生共荣这一时代命题。实践团认为要通过社区、学校加强环保教育,开发湿地生态研学课程,吸引学生群体,带动旅游经济,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
实践队在瑞来春堂研读《命运》
黄岐半岛访海神,海洋产业探新机
次日9点,实践团抵达连江黄岐半岛。上午拜访海神头像制作者林前尊师傅,了解到黄岐半岛春节期间“游海神”的民俗活动。实践团共情渔民们的对海神的感恩情愫的同时,也宣传弘扬他们的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邻里亲情。成员建议利用VR、线上直播让传统民俗“活”起来,设立民俗文化传承奖学金,激发年轻人的传承热情。下午在鱼丸加工厂和鲍鱼海上养殖基地,实践团探索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提议政府与高校合作开展电商培训,建立产品质量标准,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

实践队了解鱼丸制作过程
粗芦船厂观今昔,闽安古镇觅旧踪 第三天9点,实践团来到连江琯头粗芦岛,感受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誓师地如今造船业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发展,观赏闽江口独特的自然风光。当前企业以传统订单式生产为主,队员建议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人才,设立创新基金。在发展模式上,可开发工业旅游,让游客了解造船工艺与文化 。下午在马尾亭江闽安古镇,实践团读取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所展示的古代沿海城市的防御工事和军事设施,了解了当年海防重镇的军事和社会生活。成员认为可采用“政府引导 + 社会资本参与”模式,成立保护开发基金。举办闽安古镇海洋文化节,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推动文旅融合。
船政遗址缅先辈,罗星塔畔思传承
第四天9点,实践团到达马尾。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及遗址担任志愿讲解员时,沉浸式感受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新式教育、工业制造、国防建设、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丰硕成果。为了加强博物馆的影响力,成员建议利用多媒体打造沉浸式展览,开发互动游戏、特色文创产品。发展模式上,探索“文化 + 教育 + 旅游”融合。与学校合作开发校本、研学课程,设计主题旅游线路,实现文化、教育、旅游共赢。下午在罗星塔等地,实践团感悟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国官僚机构与近代工业企业、科技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弘扬船政文化所蕴含的自强爱国、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精神,从中获得激励,汲取前行的动力。
实践队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感受海洋文化
长乐港畔怀郑和,九头马宅护古韵
第五天9点,实践团来到长乐感悟福建海洋文化的开放和包容的特点。成员建议举办郑和文化国际论坛、打造实景演出,开发航海体验之旅、主题公园等特色旅游产品。下午成员们在九头马民居建筑群,了解当地木雕、石刻的文物和观赏价值,守护与发扬闽越文化。成员建议成立志愿者团队维护,政府加大投入修缮,开发民俗体验活动。同时实践团开展“绿色‘益’步”活动时,发现景区垃圾清理缺长效机制,提议设立环保积分制度。
壳丘遗址溯起源,平潭贝雕绽新颜
第六天9点,实践团抵达平潭。壳丘头遗址受自然侵蚀,保护资金短缺,目前保护手段单一。成员建议引入3D扫描、无人机等高科技保护,通过众筹筹集资金。在平潭贝雕展馆,实践团体会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贝雕”所承载的福建海洋文化中的创新精神。然而贝雕销售渠道窄、知名度低。实践团建议利用电商拓展线上销售,与时尚品牌合作,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体验“岁饭”习俗、学习东山歌册时,成员们发现其因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年轻人。队员认为可将“岁饭”与现代饮食结合,为东山歌册谱现代曲风,吸引年轻人传承。
三坊七巷再回顾,海洋文化启新程
第七天9点,实践团再次来到三坊七巷。参观相关场馆后,对福建海洋文化有了系统认知。14点到16点,讨论确定宣传视频剪辑方案。16点,实践结束。
实践队在沈葆桢故居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海洋文化遗产” 。本次实践活动以深入探寻福建海洋文化、助力其传承与发展为目标,通过实地走访三坊七巷、闽江河口湿地等多地,亲身体验民俗活动、非遗制作,开展志愿服务与调研交流等方式,全方位体验了福建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活动不仅引导公众关注海洋文化、提升环保与文化传承意识,更提升了实践团成员对海洋文化多元价值的认知。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海洋文化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传承与发展海洋文化是时代赋予的重任。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以实际行动传播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文化与经济、生态协同发展,在新时代浪潮中,为海洋文化的繁荣兴盛贡献青春力量,让海洋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
福建农林大学数字经济学院 念诗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