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贤调解机制调研团队走进“中华诗词之乡”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通过实地走访韦庄人民法庭、城关街道综治中心、老哥说事协会、澄城县人民法院、赵庄镇党家庄村、乐楼社区等基层治理前沿阵地,深度解码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这支由法学、社会学专业组成的团队,在五天行程中见证了乡贤调解的生动场景,触摸到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综治平台筑基:织密矛盾化解“一张网”
在城关街道综治中心,三层小楼里整合了信访接待、矛盾调解、网格管理等八大功能区。“这里就像社会治理的‘中央处理器’。”中心王主任向调研团队介绍,通过建立县-镇-村三级综治网络,创新推行“网格化+信息化”模式,仅2023年就化解矛盾纠纷2300余件。调研团队特别注意到“老哥说事”调解室内悬挂的“和为美”牌匾,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做到信息早知道、人员早介入、事态早控制、矛盾早化解。

图为澄城县城关街道综治中心
品牌调解亮剑:乡贤能人撑起“半边天”
调研团队在“老哥说事”协会目睹了一场宅基地纠纷调解。调解员用当地方言与双方拉起家常,从“六尺巷”典故讲到村规民约,两个小时的温情调解让剑拔弩张的邻里重归于好。这种“土办法+新理念”的调解模式,在澄城已培育出“老哥说事”“澄心调解”等12个特色品牌。数据显示,全县乡贤调解员队伍已达860人,年均调解成功率达91.3%。

图为澄城县“老哥说事”协会工作室
法庭赋能创新:诉源治理走出“新路径”
韦庄法庭的“澄(清澈)、诚(真诚)、惩(惩处)、秤(公平)、橙(阳光)”品牌调解室令调研团队耳目一新。付法官指着墙上的“澄、诚、惩、秤、橙”五字诀解释道:"我们既要保持司法澄明,也要用诚心换民心。”用专业知识为辖区群众提供司法保障。2024年,澄城法院韦庄人民法庭获评“全省法院诉源治理工作先进集体”。邀请2名乡贤能人入驻法庭“特邀调解员工作室”,发挥他们深谙风土人情、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调解成功率达80%。
图为调研团队访谈过程
刚柔并济破局:多元解纷练就“组合拳”
在赵庄镇党家庄村,杨调解员向调研团队们展示了他的“调解百宝箱”——里面既有法律条文手册,也有各村红白喜事记录本。“遇到彩礼纠纷,我就翻出各村婚俗台账;碰上土地争议,就对照历年承包合同。”这种“法理情”融合的调解智慧,在澄城已形成制度性安排。司法局副局长梁晓燕介绍,他们建立“柔性劝导+刚性释法”双轨机制,去年通过“三官一律”队伍化解重大矛盾48起。
调研团队在乐楼社区看到,智慧治理平台实时跳动着网格员上传的矛盾纠纷信息。“我们就像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工作人员演示了“群众点单、网格接单、乡贤办单”的工作流程。
“这次调研让我们看到传统乡贤文化在现代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团队成员吕科锦感慨道。随着调研的深入,团队深刻体会到,新时代乡贤调解不是简单的传统回归,而是法治框架下的治理创新。这种创新既保持着“一碗茶调解法”的乡土温情,又注入了“云端调解室”的科技力量,更彰显着“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治理智慧。当“张家长李家短”的民间琐事遇上现代化治理体系,一幅充满东方智慧的基层善治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