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无邪易受惑,反诈护航助成长。
随着暑期来临,各类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手段花样翻新,小学生群体成为易受骗对象。为帮助孩子们擦亮双眼、识破骗局,筑牢暑期安全“防护网”,2025年7月11日,宁波大学“法律大篷车”之“反诈薪传,慧盾护安”实践团成员走进宁波市镇海区澥浦十七房村,以情景式学习、互动问答等鲜活形式,为当地小学生送上一堂既有趣又实用的反诈宣传课,让防骗意识在欢声笑语中深深扎根。
识骗先懂“骗”:揭开诈骗的面纱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诈骗吗?”课堂一开始,主讲人孙思宇就用提问引发孩子们的思考,瞬间点燃了课堂热情。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用童言童语描绘自己理解的诈骗:“就是坏人编故事骗钱!”“在QQ上假装成同学让你付钱!”这些天真却真实的回答,展现了孩子们对诈骗的初步认识。
实践团将复杂的反诈知识提炼成简单易记的“识别公式”:神秘莫测的陌生人 + 隔空对话的通讯方式 + 急不可待的转账要求=诈骗。通过这个“识别公式”,孩子们轻松掌握了"见招拆招"的反诈本领——“遇到这种情况,要像按下暂停键一样冷静,马上告诉爸爸妈妈并及时报警!”
情景“排雷”战:识破七大常见骗局
为了让抽象的防骗知识变具体,实践团精心设计了七个“情景小剧场”,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诈骗陷阱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发出惊叹声。
在数字化时代,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主讲人也为孩子们指出,现在的诈骗分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诈骗方式,而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更复杂的诈骗,比如AI换脸。这些手段更加隐蔽,也让孩子们防不胜防。为此,主讲人向孩子们提议“这次的课堂结束后,你们回家就立刻和爸爸妈妈约定一个专属暗号,这样即使遇到“AI换脸”的骗子,也能通过暗号验证真伪。”这一提议得到孩子们的热烈响应,纷纷表示要立刻行动。
在每一个诈骗情景中,主讲人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引导孩子们自己思考如何识别和防范诈骗。孩子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结合先前学习的“识别公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应对方法。主讲人通过生动的解说,毫不客气地揭穿了一个个当前流行的诈骗手段——冒充公检法、兼职陷阱、电话手表诈骗、追星诈骗……这些看似诱人的“馅饼”,其实都是精心布置的陷阱。
跳出误区:看清骗子的“伪装术”
“穿得整齐的就是好人吗?长得和善的老人就一定安全吗?”主讲人再次抛出的问题让孩子们陷入思考。实践团为孩子们总结出三个常见误区:被“免费”“中奖”勾住的“贪小便宜”心理;随便说家庭住址、生日的“泄密习惯”;凭外表判断人的“轻信心理”。同时,也点破了骗子的三大伎俩:假装迷路求带路(假装求救)、冒充警察老师(伪装身份)、又给好处又威胁(威逼利诱),教导孩子们遇事多留心。
在学习完骗子的“伪装术”后,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我要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我的好朋友,让他们也学会保护自己!”
牢记口诀:反诈知识“刻”心间
课堂接近尾声,主讲人带领孩子们齐声朗读反诈小口号,稚嫩而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教室内:“陌生链接不点击,个人信息不透露”“天上不会掉馅饼,刷单兼职是陷阱”“转账之前想一想,核实清楚再操作”。
随后的反诈知识测验环节,孩子们化身一个个“反诈小卫士”,运用刚学到的知识现场“破案”。面对模拟的诈骗场景,他们迅速识破骗局:“这个中奖信息是假的!”“那个‘警察’的电话有问题!”在热烈的互动中,反诈知识如春雨般浸润心田,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来。
结语:播撒反诈种子,共筑安全未来
“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这正是本次活动的深远意义。宁波大学“反诈薪传,慧盾护安”实践团的成员们用专业与爱心编织的这堂反诈课,不仅教会了孩子们识破骗局的技能,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安全意识的种子。反诈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只有让安全意识成为本能,才能真正构筑起防范诈骗的铜墙铁壁。
反诈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愿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反诈小卫士”,在成长的道路上远离陷阱,拥抱平安。让我们携手同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无诈的蓝天!
文字:奚渝婕
图片:黄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