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里的传承之光:与校庆同辉
为探寻校史文化与民间艺术融合的魅力,挖掘非遗文化背后的传承脉络,向曲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献礼。曲阜师范大学“薪火传校史”实践队于2025年7月15日来到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开启了一段探寻剪纸与校史交织故事的旅程。
初访:叩开剪纸传承之门
满载前期筹备的成果与期待,实践队员们踏入李金波老师的工作室,直观感受非遗魅力。李金波老师热情相迎,队员们赶忙礼貌问候,说明是来探寻剪纸传承,想记录、助力非遗传播,还提及今年是学校70年校庆,希望能把高密剪纸与校庆结合,让更多师生通过非遗了解学校传承精神。交流中,队员们观察老师手上因常年剪纸留下的纹路,结合调研组此前了解的传承故事,听他讲述与剪纸相伴的岁月。队员们了解工作室日常运作、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为后续深入调研打底,也思索如何让剪纸为校庆增添独特文化韵味。
实践队还拓展活动,走进周边社区。队员们带着设计好的问卷,发放给居民,了解其对高密剪纸认知度;和社区老人唠嗑,听他们讲过去剪纸在民俗里的角色,比如婚嫁、节庆时的应用,也分享学校70年校庆的喜事,听听居民对校园文化与非遗融合的想法;与年轻人交流,知晓他们对非遗传承看法、参与意愿,邀请他们为校庆非遗活动出创意。同时,利用专业知识,帮李金波老师整理剪纸作品档案,分类、标注创作背景,为数字化传承做准备,也为校庆文化添砖加瓦。
沉浸:解码剪纸传承密码
传承之路,满是艰辛。时代变迁,机器剪纸冲击市场,传统民俗氛围淡化,年轻人追求新潮,对这古老技艺鲜有关注。可李金波老师没有退缩,他毅然扛起传承大旗。而今年恰逢曲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他希望通过剪纸艺术,为校庆增添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
在工作室,实践队员开启深度调研模式。他们分组行动,一组跟着李老师学基础剪纸,从折纸、画样到动剪,体验“福”字创作,还尝试融入校庆元素,剪制带有校徽轮廓、“70” 数字的图案理解传统剪纸“抓形态、传气韵”要点,也琢磨如何让传统技艺承载校庆记忆。另一组专注记录,用提前调试好的拍摄设备记录创作过程,挖掘高密剪纸传承故事。同时,记录组特意关注李老师对校园非遗传承的看法,询问能否为学校70年校庆定制特色剪纸作品,用于文化展示。
当被问到如何将剪纸艺术与曲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相结合时,李金波老师希望能以剪纸为载体,创作与学校历史、文化相关的作品。他认为,利用各种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加大对这些校庆主题剪纸作品的宣传力度,能让更多人了解曲阜师范大学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也能让高密剪纸这一非遗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践行:青春助力传承传播
基于调研,实践队员思考如何用青春力量助力传承,同时呼应学校70年校庆。他们发挥新媒体特长,按照筹备时定下的传播思路,在短视频平台策划“高密剪纸青春说·校庆特别篇”系列内容。摄制组剪辑趣味片段,配上文案组写的通俗易懂解说,介绍剪纸技艺、传承意义,融入校庆元素,像展示队员们创作的校庆主题剪纸,讲述学校传承与非遗传承的共通精神。队员们还设计互动,发起“我剪校庆非遗符号”挑战,鼓励网友晒作品,扩大高密剪纸传播面,也为校庆营造文化氛围。
此外,实践队联系学校、社区,策划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 活动,邀请李金波当讲师,队员们协助组织,布置展览、安排体验环节,把校庆主题剪纸作品融入展示,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高密剪纸,感受非遗与校庆文化交融的魅力。同时,整理调研成果,形成报告,为政府、非遗保护机构提供参考,建议结合校庆契机,开发剪纸文创,打造非遗研学路线,让高密剪纸“活”在当下,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非遗新故事,也为学校70年校庆献上独特的文化礼物,实践队员们以行动,成为连接古老技艺、校园传承与现代社会的青春桥梁。
与李金波老师的这场相遇,不仅是探访非遗,更是触摸民族文化与校史文化交融的根脉。曲阜师范大学70年的校史,凝聚着无数先辈的心血。李金波老师希望这门手艺代代相传,也祝愿曲园精神一直红火下去。队员们一致表示,在李金波这样的守护者努力下,高密剪纸必将与曲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的光辉相互映衬,在新时代绽放全新风彩。(通讯员 陈冰)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李金波老师指导下进行剪纸创作 陈冰供图
图为李金波老师工作室部分作品 陈冰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工作室成员 陈冰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