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旧社会正笼罩于一片黑暗之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也并不乏觉醒的仁人志士,鲁迅先生便是其中一员。
《朝花夕拾》写于鲁迅晚年,这些作品虽是追思回忆,但也在影射、抨击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种种丑恶现象,同时也反映了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在旧社会的茫茫黑夜之中寻找光明的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童年时期,作者在家中的百草园无拘无束地玩耍,在那里有着纯真美好的回忆,可封建私塾教育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本是活泼天真的孩子,处于无忧无虑的年纪,奈何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扫兴而痛苦,以至于对期待已久的迎神赛会也提不起兴致,强权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反观今日,现在虽没有了封建的书塾教育,貌似也重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但现实生活中束缚儿童天性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大城市里的孩子,从学前班开始,便要上各种的兴趣班,游泳、溜冰、美术等,被迫放弃玩耍时间,看似学会了很多技能,但如若是做着不喜欢的事情,那又能有几分快乐呢?
有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整日追问,时时逼迫,成绩稍有下滑则怒声斥责。正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学生之间的内卷日益严重,没有处理好这之间的矛盾,孩子便难以健康快乐地成长。而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呵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愚孝对儿童的心灵产生冲击,贻害无穷。
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显然,封建社会中的愚孝并不值得我们效仿。我们处在新时代,对二十四孝有了新的定义,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会父母上网。的确,在信息化社会,时代飞速发展,老年人很难追赶上科技脚步,而我们作为子女,尽孝并不仅仅停留于让他们吃饱穿暖,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们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
《藤野先生》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在仙台学医,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过程。鲁迅先生在日本结识了藤野先生,这是一位正直善良、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他在异国他乡给了作者关怀与鼓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也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不要忘记自己的恩师,学会感激。
此外,还有表现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者《无常》;揭露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实质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觉醒的知识分子遭受打击迫害的《范爱农》。
这十篇作品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那个黑暗的旧社会已离我们远去,我们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作为青年人理应担当责任与使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